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要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意味着更高生产效率、更大经济总量,同样也意味着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高质量发展的构成体系与主要内容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要把有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统一起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我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明确为以下四个方面: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绿色低碳。

(一)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即创新驱动和新型举国体制。

从创新驱动角度出发,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也拥有全世界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我们可以直接做终端产品创新,而不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过度纠结于创新的前沿和应用的后端。因为中国的产业体系十分完备,只要有了终端产品前沿的产业体系,马上就可以将终端产品前序的中间产品和基础材料纳入产业体系的涵盖范围。

中国市场广阔,规模巨大,成长性强。只要有了终端产品后序的应用场景和渠道,其他问题就不用过度操心。因此,创新驱动的总体落点就落在“创新”二字。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技能力的提高,我们越来越站在了世界前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的地方也就越多,也需要我们在世界上去寻求一个相互协同友好的合作环境,并把这些相互协同和友好合作,转变为自身创新链条、价值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因此,我们既要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技术开发、国际技术合作,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技术水平。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总体定位;将教育、人才和创新融为一体,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做好三件事情: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支撑中国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是关键。什么叫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党的领导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的制度结果。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举国体制可以让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抢占科技前沿创新高地等方面发挥作用。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第二,虽然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技术路线、创新方向,在既定技术路线和创新方向方面向前探索;第三,在资源配置、技术路线、创新方向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缺乏协调和协同能力,彼此之间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往往会出现一种“撕裂”的现象,最终导致所形成的创新成果、创新模式,很难在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和兼容,从而产生一系列整合效应、综合效应、全局效应。

因此,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把市场机制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充分运用于举国体制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一,在资源配置上,我们可以大胆地打破现有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模式,去接棒挂帅,去支持创新理念,从而创造科研条件来进行实验和创新;第二,在产品协同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此体系下,企业坚持市场方向,不断提升协同力;第三,引入现代产权制度,在知识产权体系之下,对于相关知识产权主体、职务发明专利权主体,该明确产权人就明确产权人;该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就按照等同于产权人的物质奖励,真正意义上把激励机制落实下去,从而将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挥得更好,将举国体制的短板和问题有效克服和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在提高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为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激励和条件。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收入分配改革。以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共同富裕发展的立足点是收入分配改革,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社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原则上也属于社会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这里谈的是更广义的社会改革,而不是与收入分配改革的构成层面相叠加的社会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收入分配改革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改革的最大区别是:如果是收入分配改革,对于合法、合规条件下所形成的财产积累,我们要进行有效保护;如果是社会改革,哪怕是合法、合规的财产,也有可能成为改革和调整的对象。

收入分配改革要坚持以下四点:第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供分配的财富。如果创造不出更多可供分配的财富,收入分配就成了无源之水。换句话说,收入分配改革的第一条是要激励生产,而不是阻碍和限制生产。第二,要有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在创造更多财富的情况下,按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其分配给劳动者。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把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有效地激励生产、激励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可供分配的价值。第三,要兼顾好普通劳动者、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并针对不同的主体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第四,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在上述改革当中,我们还要再重点突破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第二,在共同富裕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坚持多劳多得,坚决用好各种调节措施和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在财富积累机制当中,不外乎是两种情况:一是代际,即本代人和后代人财富积累的关系;二是按照财富的特征,我们将财富分为直接用于生产的生产性财富和不直接用于生产的非生产性财富。在此条件下,我们就拥有了一个二维的世界,在二维的世界中又拥有四个象限,每一个象限中都会产生对财富积累机制的需要和财富积累机制的治理的特征,从而使财富积累机制得到有效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发展,作出了以下工作部署:第一,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第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第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第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三)市场经济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维护产权体系、要素市场体系的稳定,拓展其能力和范围,巩固和支持市场主体,让它敢于发展、敢于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市场经济要加一个定语“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要求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要提升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既要重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形式公平,也要切实做好实质公平。在发展当中,要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放到核心而首要的地位,高度重视和支持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

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里不仅包括粮食产量的概念,还包括粮食质量的概念,因为饭碗里边盛的饭是老百姓愿意吃、满意的饭,而不是简单的数量的累加。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制度性开放表明了一种开放思维,反映了开放的稳定性和公平性,不再是简单地以有利还是没有利作为开放的标准,而是以应该还是不应该作为开放的核心要求。制度性开放是由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来构建和保障的,其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参与竞争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支撑性作用。制度性开放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水平承接国际上的优秀治理体系和治理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创造条件。比如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目前实施的就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贸易自由便利政策制度体系。原则上,在自贸区和自贸港的用于生产的生产资料和部分符合要求的生活资料,其实处于一种无增值税的状态,这种状态在经营环境上与其他无增值税的国家处于趋同的环境特质,特别是其税收环境特质。因此,上述自贸区和自贸港在某种意义上就具备了形成取得更好互信、增加更多共识的有益尝试的开放区域。这是制度性开放所形成的特色。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