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冠礼道德教化的当代价值启示

传统冠礼道德教化的当代价值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冠礼是中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传统文化礼仪。早在先秦儒家《仪礼》等经典著作中,古人就详细阐述了古代华夏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仪礼》的开篇之作就是有关成人礼的《士冠礼》,其作为我国传统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礼仪规范,并为当下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德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古代“冠礼”道德教化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为现代人做人风范的树立及道德人格的教化提供了重要精神养分。本文将重点针对我国古代传统的冠礼文化内涵、仪程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古代“冠礼”文化的现代教化价值,从而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

古代“冠礼”的内涵

冠礼是一种成人礼。“冠礼,即成人之道也。”古代男子被加冠,标志着其已经成年,可以脱去童子服饰,并接受传统礼仪教化。《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冠礼在古代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据《礼记·昏义》记载:“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在中国古代,加冠礼仪文化与其他八礼,如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共同组成了古代个性化的礼仪文化体系。尤其对于整个家族及社会群体而言,受礼者接受了“冠礼”这一礼仪仪式,就标志着其已经正式纳入社会多元文化结构中,并享有合法的社会权利,具有正当履行各项基本义务的责任。

古人非常重视冠礼教育。受礼者在正式接受冠礼前,都要学习基本的礼仪文化。古代的冠礼文化中蕴含着的“德行修养”能够时时刻刻警醒后人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无论赞礼者还是主持加冠礼的主宾,都需要彬彬有礼,这种仪式感能够让受礼者深刻感受和体会到传统礼仪的内涵。由此来看,冠礼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礼仪,其蕴含的德行教育内容及功能,意义深远,不容忽视。

古代“冠礼”文化的现代价值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冠礼”文化,可以发现其具有多方面的现代价值。

第一,遵循礼仪,调适自我。从本质上看,礼教就是古代个人的成长行为规范,教导成年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也就是将人的视、听、言、行制约在礼教之中。而礼教又称礼法,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性。所以作为“礼之始”的冠礼亦处处渗透着“礼教”精神。《礼记·冠义》记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对于受礼者而言,在冠礼始终,都需要遵循礼仪,不能擅自行事。在冠礼进行中,主人、来宾和受礼者之间分别要多次进行“三揖”“三让”,通过规范彼此之间的礼仪形式,让受礼者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的礼仪。

古代隆重地举行冠礼,就是要使受礼者从此告别稚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冠礼的结束,标志着个体从一个生物学意义的自我转变成为承担社会角色的自我,获得独立人格。一般来说,社会通过角色期待来对个体的行为加以限制、规定、引导。通过冠礼,受礼者深刻体认到成人之后与家族、国家在关系上的变化和密切联系,体会领悟到社会对自我的要求与期待,并完成自我调适,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角色义务。

第二,自尊尊人,立德修身。从“文化教育”的功能层面来讲,古代冠礼的礼教功能重在明晰受礼者在社会交往中的身份等级。例如,在冠礼开始前,不同身份地位的来宾都要用各自的礼仪规范进行不同的“揖让升降”。这些礼节和礼数起着重要的引导受礼者“尊长敬上”的功能作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受礼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礼有节。而冠礼举行之前要“筮于庙门”,举行的地点亦在祖庙,都是为了尊祖。《礼记·冠义》记载:“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此外,根据古代冠礼具体仪式,冠者凡三加冠。每次加冠之后,受礼者的服饰、言行等都要有相应的改变。这是希望受礼者通过言行举止的改变以加持内在德性的完善。体貌端庄,神情庄重,保持成人威仪,不仅体现出对他人的充分尊重,也显示出自尊自爱。立德正容,从而达到自尊亦受人敬重的效果。

第三,身份归属,承担责任。冠礼之后,受礼者在享有成人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冠礼通过一系列规范的动作、服饰、语言、事物器皿等文化符号,营造出庄严的氛围,给受礼者以心灵上的涤荡和认同感,使受礼者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灌输中达成身份上的归属,认识到自己作为成人的责任。例如,在三次加冠中,第二次加的“皮弁”是用白鹿皮制作而成的冠。这是古时候打猎或战斗时佩戴的一种冠帽。加“皮弁”表示受礼者要履行参与军事的义务,承担起捍卫国家安全的责任;同时,亦象征着其可成为入朝之贤,期望其拥有治理社会的才华,并承担社会责任。又如《礼记·冠义》:“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这就说明,冠礼之后要时刻履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忠君爱国、尊重长辈等责任。

传统“冠礼”道德教化的当代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中汲取道德建设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冠礼蕴含着丰富礼仪道德教化。“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这不仅包含着古人对于后辈严格的道德要求,还饱含着古人对于后辈齐家修身治国的期许。在中国传统的礼教文化中,成年后要接受个性品德修养教育,即加冠之后,要立德修身,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中国古代冠礼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冠礼强调道德修养,能够引导人们修身养性,鼓舞后辈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以及在工作过程中追求立德修身的人生境界。古人重视冠礼,形成高度自觉的道德教化的文化及思想,在现代人社会发展及精神文明构建中仍然能够发挥道德教化功能,能够有力地彰显传统道德文化力量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传统道德精神的力量,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固的精神支持。

冠礼通过仪式活动,来提示个体社会身份的转变,强调受礼者已从无拘无束、无社会责任的孩童成长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成熟人士。此后,受礼者在社会中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起守护家园,维护社会秩序等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存,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冠礼的举行,可培养受礼者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当今社会亦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吾辈青年,更是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维护国家安定,促进国家发展。

冠礼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成人礼”,其中蕴含“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化功能。在冠礼过程中,父母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对受礼者进行道德礼仪和行为示范教育。参与的每一位来宾,也都是当地厚德、贤能之人,其言行品格都可以作为受礼者效仿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同时,其又能够为受礼者道德品行的完善提供示范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个体在道德修习中提高主动性与自觉性,推动在潜移默化之中践行“知行合一”之理念。

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当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式说教,道德行为教育多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规则和原则灌输,尚缺乏生活化的道德引导。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学校和社会教育都是现代人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所以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要在道德实践环节,指引学生借鉴古代冠礼文化中蕴含着的“体验式”思想,引导和启发学生践行知识德育模式。以礼为重,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悟、学会体验。通过人生中的拜师礼、入学礼以及成年礼等诸多道德礼仪,吸纳和践行古代冠礼中“知行统一”的德育教育理念。通过开展积极的社会德育实践活动,鼓舞青年在探索活动和自主性选择活动中体验和深刻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成为品格健全的高尚之人。

冠礼标志着一个人从此走向成熟,也进一步约束个体要从此承担起社会和家庭责任。因此,古代“冠礼”文化既是社会群体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人格成熟、心智走向完善的价值衡量标准,还是社会和谐发展、个体德行提升的重要思想基础。礼成之后的个体都要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在生活与社会交往中都要尊礼、敬德。在当代社会中,深入挖掘冠礼“合理内核”,仍可促使人们“弃幼志,敬威仪,顺成德”,为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成功经验与价值启迪。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戴庞海:《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延瑞芳:《成人之道——冠礼的教育功能及现代价值探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③焦杰:《试论先秦冠礼和笄礼的象征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④周倩平:《冠礼文化探微——中国古代成年礼的文化特征》,《文艺评论》,2011年第8期。

⑤王燕、刘聪:《中国古代冠礼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⑥胡元林、司忠华:《中国古代政治教化仪式及其社会功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⑦石王晨:《先秦成人礼的伦理意蕴探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