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确定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在经济、科教、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祖国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严治党等方面均有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为一个部分,凸显了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本文主要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重点任务和高校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其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深刻精准,笔者从历史经验、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历史经验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没有教育就没有优秀人才,没有优秀人才就无法实现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在革命斗争中爱惜人才、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设立了许多革命干部学校,致力于为抗战培养各类人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大批科技人才、文化人才等纷纷投身祖国建设,肩负起包括研制“两弹一星”在内的科研重任,为国家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培养“四有”新人、“四有”公民、“四个新一代”,深化教育改革,制定各类人才政策,给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持续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教育、科技和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面临的挑战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经济、社会、民生还是国防建设领域,都离不开科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需要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使我们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从未来的发展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对教育、科技、人才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而言,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都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教育、科技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人才工作实现更大的突破。“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①

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指导原则和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也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坚持的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我们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导方针。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制度优势推动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第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③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系列要求,指引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④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⑤

第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⑥

高校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中要进一步发挥生力军作用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⑦我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聚势赋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第一,高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特别要重视发挥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的培养,加快建成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结合中国实际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校要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契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同时将自身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第二,高校要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⑧高校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发挥好基础研究生力军作用。数据表明,约九成的现代技术革命成果来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校科技人员要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引领性科技攻关。

第三,高校要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建设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人才集聚的宝地,更是人才发挥才干的阵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公平竞争的氛围,要创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各类人才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快完善人才评级体系,进一步扭转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惯性思维,加快完善以学术能力、创新价值、成果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针对文理医工农艺不同学科建立人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要完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对青年人才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办法考核评估,提供更加适当的待遇保障,鼓励其开展原始创新研究。高校要营造鼓励高层次人才组建大科学团队、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环境氛围,鼓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高层次人才长期沉浸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要在国家战略任务中培养出具有深厚科学素养、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战略科学家。

(作者为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释】

①《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18年9月10日。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③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46页、248页。

⑤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年第2期。

⑥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⑦《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中国政府网,2021年4月19日。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40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