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江红:北京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2)

二、北京建设高品质创新创意中心

(一)建设设计名城

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聚焦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等优势领域,打造设计产业集群,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搭建设计创新平台,发挥好中国设计交易市场作用,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国内设计机构与国际设计组织开展设计项目合作,不断提升生产、生活价值和品质。办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国际品牌活动,引领国际设计发展,不断提升北京作为设计名城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城市创意设计发展,充分发挥设计在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城市存量空间再造、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特殊作用,赋能城市创新。我们看到,北京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网红打卡地,而这正是体现了城市创意设计的力量。

举几个例子。在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方面,北京以改造老旧厂房、建设文化创意园区为重要载体,打造设计产业集群,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比如,通州区的张家湾设计小镇,将铜牛老厂区改造成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将北泡轻钢厂改造成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再如,朝阳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将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原751厂),这个北京曾经最主要的煤气厂,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吸纳了百余家设计师工作室入驻,而且成为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发布主场地,变身为北京时尚打卡地。可见,老旧厂房在华丽转身中,吸引集聚设计产业要素,并使之良性互动,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另外,文化创意设计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近年来,北京推出了大量国潮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比如,天坛公园在这两年开了“天坛福饮”“祈谷·天坛味道”,推出了带有福字的网红咖啡、祈年殿造型和古装人物造型的冰激凌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品尝。到现在,游客在逛天坛时品一杯“福饮”咖啡、吃一根“祈年殿”雪糕,已成为新的风尚。近年来,北京深挖名胜古迹中的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文化创意设计,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搭建设计创新平台方面,我们举办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从北京国际设计周来看,2021年,该活动为期15天,遍布京津冀的3个主会场、30个分会场和32个设计站点,共举办展览、论坛、工作坊、市集、消费体验等活动716项,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的观众达7660万人次,其中线下观众312万人次。2022年,该活动围绕“数实互生”的大主题,重点强化设计、科技、时尚、潮流、艺术等领域的创意展示与合作交流,突出“与儿童共设计”“美丽乡村”“元宇宙”“设计消费”等主题内容,以设计为引领,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引领市民品质新生活。

在加快城市创意设计发展方面,北京将创意设计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再生中,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北京胡同绵延数百年,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加快,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这些胡同却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问题越发严重。因此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实施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推动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发展,从面到里由街巷向院落拓展延伸,积极探索“共生院”模式,打造了一批“美丽院落”,充分激发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统筹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新路,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别是在“美丽院落”改造过程中,邀请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院落进行全面测绘和专业设计,并且充分参考居民意见,按照居民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使院落“颜值”焕然一新。另外,在街区更新过程中,通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形成更有活力的开放空间,打造最美“文化+”街区。如今,漫步胡同,随处可见书店、剧场、室外文化广场以及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等,总有一处能让人放慢脚步,感受文化气息。可见,“文化+”融入街区更新全过程,让历史文脉在街区更新中重新熠熠生辉。

(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视听产业中心

吸引集聚影视产业要素,加快完善影视投资、创意、生产、发行、放映、传播、衍生品开发高度集成的产业链。规划建设国际影视标志性场所,发挥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资源集群优势,打造影视特色文化休闲区。提升影视后期制作实力,主动接轨国际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前沿,使北京成为国际影视后期制作首选地。推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新视频产业发展,打造高新视频产业集群,强化技术自主研发应用,做强做优产业生态。

《“十四五”北京电影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影院超过300家,城区和主要乡镇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支持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扩容升级,打造国际高端水平综合电影基地,支持中国电影博物馆(二期)等国家级电影设施建设,支持重点电影基地(园区)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服务能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支持推进首钢科幻电影园区建设,建立电影未来科技园,鼓励基地企业与科技、金融、旅游、传媒、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内涵和综合效能。

具体举措包括:

第一,支持高精尖电影技术装备的研发。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可替代技术体系研究,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电影影像AI修复等新技术,探索制定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标准化摄制技术与工艺流程,推动北京成为电影高新技术研发的策源地。

第二,鼓励互联网技术和自主创新技术在电影领域应用。发挥北京互联网企业聚集和科技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体系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使互联网作为基础的技术工具,嵌入到电影项目策划、内容制作、宣传发行等多个方面,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第三,建设世界领先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将提升影视后期制作 水平、提高后期技术支撑能力作为电影科技融合发展着力点,重点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行业带动性强的电影后期制作企业。支持建设后期制作集群,挂牌成立一批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使北京成为国际电影后期制作首选地。

第四,促进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能,以科幻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引领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助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设跨越提升,使北京成为科幻电影创制和首映的重要基地。

比如,北京在电视剧创作上,把导向、强服务、重创新、促精品,书写着“人民的史诗”。2021年,从年初《觉醒年代》到年中的《我们的新时代》,从暑期档的品质剧《理想之城》《乔家的儿女》到年末的《香山叶正红》《对手》,在当年的电视荧屏上,共计27部影视剧作品出自京产。这些京产剧,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不仅在题材上多有探索和创新,在表达上也更易让人接受,一经播出便成爆款。

再如,北京冬奥会在开闭幕式及赛事直播中采用了8K超高清技术。这一技术结合了计算机视觉、图形图像学、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能够实现空间分辨率增强(高清到4K超高清、4K到8K)、亮度动态范围增强(SDR到HDR)、视频损伤修复(去块效应、去噪)、采样深度增强(8Bit到10Bit),达到视频画质明显提升、细节明显丰富、画面明显细腻、瑕疵明显减少的效果,从而提高视频的画质和观看效果,为观众带来亲临现场的沉浸式体验。

(三)建设演艺之都,延伸演艺行业产业链

推动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原创戏剧策划创作,延伸演艺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等演艺业态。做优做强演艺运营,鼓励国际国内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将优秀演艺作品的全球首演、国内首演放在北京,发挥大戏看北京的风向标作用。实现长安街演艺区、王府井演艺区、天桥演艺区、中关村演艺区、西部演艺区、台湖演艺小镇等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水准的演艺空间。鼓励商业综合体、文化街区、文创产业园区引进演艺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推动业态模式创新。

据统计,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场馆举办共计2292台22059场演出,观众人数达456.9万人次,票房收入6.67亿元。同时受疫情影响,北京各类文艺团体纷纷推出多样化的线上文化活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赏经典剧目、观互动直播、品传统文化。比如,2022年6月2日-6月11日,抖音直播联合中国文促会戏曲文化专业委员会邀请12家院团演出机构,通过抖音展播79个剧目共81场演出,累计吸引超过9067万人次线上看大戏。

近年来,北京推出了“会馆有戏”系列演出,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北京演艺集团根据会馆旧址建筑和空间特点,推出“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节目,将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用现代编排方式呈现出来,为市民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走入会馆看戏。湖广会馆、安徽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等会馆陆续迎来新生,民乐、歌舞、曲艺、杂技、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形式多样的演出相继登场,百年前会馆里“乡人欢聚看乡戏”的热闹场景得以重现,也为京城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