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在身边

雷锋,在身边

新时代学习雷锋,我们该学些什么?

乐于助人是他,勤俭节约是他,爱岗敬业是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60多年来,雷锋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善的价值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沿着他的足迹砥砺前行。

雷锋从群众中来,榜样精神人人可学;百姓雷锋不断涌现,凡人善举处处可为。

雷锋从未离开,一个又一个百姓中的“雷锋传人”接过雷锋精神的接力棒,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雷锋”就在身边,学习的榜样就在你我身边。

最特别的“订单”

实习记者 胡子傲

今天怎样学雷锋?

雷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新时代学雷锋,我理解就是心存善良,多做好人好事儿。遇到两难的选择,咱们不妨多想一步——如果雷锋还在的话会怎么做?——刘壮

望着医生手里鲜红的“生命袋”,里面装着的造血干细胞还不够袋子容量的一半,仍处于酥麻状态的刘壮虚弱地问:“够吗?不够再抽!”

“够了够了!”医生们一愣,被眼前这个淳朴善良的小伙子感动。

如今,再次回忆起首次捐骨髓的场景,“95后”外卖小哥刘壮眼里依然含着光。他一边翻出红彤彤的荣誉证书,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送’出的最特别的‘订单’。”

2015年,从部队退役后,刘壮隔一段时间就会跑去义务献血。就在第7次献血时,护士问了一个令他心潮澎湃的问题:“你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吗?”刘壮想都没想,直接答应并签了字。

提前1个月回家做准备,提前7天入院注射动员剂……2021年9月29日,刘壮捐献100多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位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男孩。在床上经历了4个多小时的血液分离后,这袋“救命血”由工作人员乘飞机带给男孩,一同邮过去的,还有刘壮专门买的玩具汽车。

“尊敬的恩人,是您给了我们生的希望。”一封患者母亲亲笔写的感谢信送到刘壮手里。按规定,他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个人信息,对方只能以“救命恩人”相称。刘壮一字一句把信念给父母听,父母虽然心疼儿子,但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能救人一命,咱付出什么代价都不为过。”

捐骨髓两个月后,养好身体的刘壮又回到了送外卖的工作岗位上。小伙子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小太阳”,温暖并感染着周围的人。

“祝您生活愉快!”每次送外卖,刘壮都会给顾客送上祝福与笑脸,临走时还不忘把楼道里的垃圾带走。“有困难,找刘壮”,他负责的片儿区,外卖同行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电瓶车没电了、有人摔倒了、有同事倒不开班……不论是外卖员同行还是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他都会主动上前帮人解决困难。

送了几年外卖,刘壮从未被点过“差评”,还有人留言“小伙子不错,态度好,有担当”,但他却总是提醒自己:“做好事不是为出名,而是要帮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开一扇窗 点一盏灯

本报记者 任珊

今天怎样学雷锋?

学雷锋,不应只在每年3月5日,更是在每一天。新时代学雷锋,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持之以恒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我都愿意冲在一线,用志愿服务点亮青春。 ——陈潇

“陈老师,我们重新分班了,我在新班成绩排第一。”

“陈老师,前段时间我当志愿者了,以后我也想和您一样当老师。”

……

尽管已经离开半年,隔三岔五,陈潇总能接到雄安新区安新中学学生的电话和微信。这位北大“95后”和白洋淀畔孩子们之间的缘分,始自一场支教活动。

2021年9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雄安分团,5名老师“打头阵”,来自经济学院的陈潇担任团长,教高一学生英语。但入学第一课,就让她有了些许挫败感。

为了这一节课,她没少准备,设计了几套串词,可当她提到哈利波特,孩子们眼神茫然;让举手回答问题,大家脑袋一个个低下。事后,陈潇弄明白了,学生们基础薄弱,视野受限。

“比起知识量的堆叠、应试技巧的传授,我更想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了走近孩子们,陈潇放弃了职工宿舍,和学生们住在一起。发现仿照考试的标准题型来布置作业不“对症”,她就把套题暂放一边,自己给学生出应用句型的翻译练习;见课堂气氛沉闷,她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比拼词汇接龙……学生们开始紧张兴奋起来,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主动给其他同学补课。

打牢基础、激发动力的同时,陈潇更想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她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相约星期三”,和同学们一起赏析英文诗歌,聆听外国乐队的演唱。特别的设计给陈潇增加了额外的备课任务,她常常清早第一个来,夜里最后一个走。可当学生满怀期待地询问:“陈老师,今天是您的晚自习吗?”她便感受到一切努力都值得。在孩子们眼里,陈潇终于看到了充满求知热忱的光芒。

单纯善良的孩子们也带给陈潇无限温暖和感动。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自习上,她惊讶地发现,桌上出现了几块小蛋糕,课本下面藏着几张手绘卡片,水杯下还压着几封信,全都没有落款,但内容只有一个——“祝陈老师生日快乐!”

一年支教到了尾声,陈潇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信封、卡片、折纸,皆是来自学生的心意。在雪片一样的信笺里,学生写道:“我也要考上大学,做传递光和温暖的人……”

“开一扇窗,点一盏灯,做一颗星。”这是初到雄安时,陈潇在日记本上写下的第一句话。比起考试成绩,她更乐于看到孩子们心中植下求知与上进的种子。

演雷锋 讲雷锋 做雷锋

本报记者 李博

今天怎样学雷锋?

每次情景剧演出之前,我都会先对着镜子给自己演一遍。只有先让自己满意了,才对得起观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钉子精神”,把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做好,不怕苦,这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传承。 ——张涛

“我叫雷锋,是一名汽车兵……”舞台上的张涛,一身军装站在卡车前。作为北京汽车博物馆原创舞台剧《雷锋,一个汽车兵的故事》中雷锋的扮演者,张涛扮演的雷锋形象,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很多小朋友成了他的粉丝。

2016年,自小就是“汽车迷”的张涛,成为汽车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博物馆5层展区的一组组车辆展品中,一辆解放牌卡车格外惹眼。车门旁,戴着红领巾的雷锋雕塑望向观众。“看到这个雕塑,我就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也是从小听雷锋故事长大的。”作为讲解员的张涛,每次带领观众逛到这里,都会仔细讲述雷锋与卡车的不解之缘。

2017年初,张涛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在情景剧中扮演雷锋。这对从没有表演经验的张涛来说,是个挑战。

休息间隙,张涛拿出厚厚的台词本,一遍一遍地看;下了班,就和同事们一起排练;回到家中,还要对着镜子仔细揣摩每个动作和表情。功夫不负有心人,首次登台演出,张涛就完美地完成了表演。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后来的表演中,张涛扮演的雷锋形象也越来越生动。

2018年,汽车博物馆新设置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展区开放,专门讲述雷锋与解放牌卡车的故事。那一年,张涛带着小讲解员们扮演小雷锋,一起重温雷锋故事。一位小朋友对妈妈说,自己最希望能和张涛叔叔一样,在雷锋岗上讲解,还要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稚嫩的童声传进张涛心里,也让张涛的信念更加坚定:一定要把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演雷锋、讲雷锋,张涛穿着“雷锋装”,把雷锋的故事从博物馆带到了社区、学校和商场。与此同时,表演了多年的情景剧也在不断创新。2022年,《雷锋,一个汽车兵的故事》情景剧迎来改版提升再创作。新版中增加了团员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等相关内容。张涛和同事们的表演,演绎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变化。

剧里剧外,张涛都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多次来到社区服务居民。“那时大家都很辛苦,但一想到雷锋,再苦再累我们都克服了!”

如今的张涛,又投入到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中。他身上那份传承雷锋精神的热情始终不减,“为博物馆的收藏添砖加瓦,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孩子们的“武松叔叔”

本报记者 代丽丽

今天怎样学雷锋?

新时代学雷锋,学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去做榜样做过的每一件事情。我们每个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不同,能做的事情也有所不同。只要我们尽己所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哪怕是陪老人聊聊天,给予他们一份心灵的慰藉,我觉得都是很有意义的。 ——俞武松

“教育和文化可以改变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边远地区的孩子尤为重要。”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俞武松就坚定地选择了捐资助学的道路。

2004年,他参加了“一帮一”助学活动,每年资助贵州省贵定县第一中学的两名贫困学子,一名学生一学期两三百元。钱似乎不多,但那时俞武松自己还是个学生,还要在校外做兼职赚钱。

俞武松的妻子是他的大学校友,非常支持他的选择,并且提出每年再多资助两名学生。当时,刚参加工作的他们收入都不高,房租和生活费花掉了大半的收入。随着孩子的降生,他们的生活也面临新的考验。夫妻俩勤俭节约,俞武松利用工作之余继续做兼职。资助活动就这样坚持了下来,一坚持就是18年。

18年间,他们从每年资助2名学生到每年资助7名学生,资助费用也增加到每人每学期500元。孩子们心怀感恩,常给俞武松写信,向他汇报学习进展,说说心里话。无论多忙,俞武松有信必回,十几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善心呵护、温暖着孩子们。

2018年9月,俞武松的父亲做了开颅手术,俞武松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还惦记着几名即将高考的学生。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鼓励他们为高考做最后的冲刺。

2019年,一名高三女孩考出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俞武松。想一想3年前,她还是个害羞、不太自信的女孩,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思考、自信选择,俞武松感到非常欣慰。

18年走过,当年的“武松哥哥”已经变成了“武松叔叔”,他资助的孩子也一批批地成长起来,很多人考上了大学,最早的一批已经参加了工作、考上了研究生。

俞武松捐资助学,从来不求回报。他资助过的贵州学生杨兴辉承诺:“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和您一样善良的人,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在他看来,孩子们已经给了他最好的回馈。

互相关怀是最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王天淇

今天怎样学雷锋?

我很自豪也很骄傲能成为孤弃儿童的妈妈。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从生活中每一件能帮到别人的点滴小事做起,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学习和传承。——汪天雯

和平鸽飞翔在蔚蓝的天空,雷锋同志墓前的松柏枝依旧苍翠,乔安山回首说道:“班长,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再来看你。”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到此结束。放映厅里的灯亮了,却没有一个同学起身,屋里静悄悄的,啜泣声清晰可闻。这是汪天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学校集体观影经历。从那时起,雷锋精神就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

从护理专业毕业后,汪天雯来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成为一名护士,她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志愿服务。

有一次,汪天雯和几位志愿者共同组织了一场特殊儿童关爱活动,汪天雯负责照护一名自闭症患儿游览动物园。一开始,孩子一直躲在家长身后,不管汪天雯说什么、问什么,都没有反应。可汪天雯依旧不时轻声细语地和孩子说话,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渐渐地,孩子离汪天雯越站越近,后来竟然主动拉住了她的手,直到活动结束也没有松开。离别时,汪天雯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不舍,“那一瞬间,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他们比普通孩子敏感得多,你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一个表情、动作,一句话、一个字甚至是语音语调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情绪。”汪天雯说。无论多累,每当看到那些原本几乎不与外界交流的孩子们,哪怕只是短暂地敞开心扉,都让汪天雯感到欣喜,“这是件太有意义的事了!”

为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捐赠衣物、文具,参与搜救失智老人……有些志愿活动,无法记录志愿服务时长,也没有相关证明。团队里有人不解,有人抱怨,每到这时,汪天雯总会耐心地劝解:“还记得我们做志愿服务的初心吗?志愿服务就是不计报酬、没有任何功利心地去帮助别人。就像雷锋,他帮助别人的每一件事,从不是想要去获得什么!”

从2011年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至今,汪天雯参加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6000小时。

在汪天雯手机里,有一首歌的播放频次最高——《最好的未来》。她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最深刻的感悟就像歌词写的那样,“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绘图/琚理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