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近年来,国际社会热点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中国则以和为本、向善求治。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以下简称“倡议”);2023年2月21日,我国在“蓝厅论坛”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以下简称《文件》)。中国适时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及相关文件正是中国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创新全球安全治理理念 

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共同交汇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价值理念之下,既体现出中国对以往安全观的继承,又凸显出面向新时代的发展。

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在《文件》中,这一理念被再次重申并被推广至全球范围,体现了中国对普遍安全与综合安全的持续追求。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表示,“共同安全”是指通过一个地区所有国家在安全事务上的合作来保障各国的安全;“综合安全”是指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合作安全”是指通过非军事武力的沟通、协商等方式求得国家间的合作共赢;“可持续安全”是指通过和平与非暴力实现低成本、高安全的可持续性,在尊重各国安全利益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基础上,强调维护国家、地区及全球安全的整体性,各国发展与安全的相对同步性,以及国际合作的可持续性。

而从其思想渊源来看,“倡议”是凝结着深厚东方智慧的理论创新。“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这在“倡议”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余潇枫看来,作为“倡议”核心理念与原则的“六个坚持”,以中国智慧的包容深刻描绘了和合共生、和合共建、和合共享的人类安全“前景图”。这一中国方案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出发点,立足于回应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围绕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勾画出全球安全治理的进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

面对层出不穷的现实难题,“倡议”正是以理念的创新回应现实变化,不断弥合人类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文件》不仅对“倡议”的理念内涵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释和解读,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理念的中国方案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这也是面对当下热点安全问题及时表明中方立场的一种做法。面对国际社会及国内大众对相关热点话题的关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主动发声、及时回应国际社会的需求,可以说是众望所期。余潇枫认为,从根本上而言,这一“中国方案”的重要贡献在于填补了国际治理中“全球安全观”的空缺。安全观作为对安全的理论化、体系性认知,具有引领国际安全秩序构建的重要意义。“倡议”中蕴含的“全球安全观”是安全思维与安全认知的理性升级,是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的理念指引,更是构建新全球安全格局的基准坐标。

中国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外交实践,不断扩大这一理念的影响力,以外交实践不断推动这一理念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在为自身发展塑造一个更为和平、更加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出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推动全球安全治理实践 

《文件》指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让每一个国家享有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为实现这一愿景,中方将在全球安全倡议框架下开展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的双多边安全合作,积极推进安全理念对接和利益共融。自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以来,中国也在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推动世界双多边合作和安全利益共融作出独特贡献。

2022年6月8日,在“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三次会晤中,中国提出的《“中国+中亚五国”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以下简称《数据安全合作倡议》)得到了中亚各国的一致通过。在《文件》中,我国进一步表示,要深化信息安全领域国际合作,持续推进落实《数据安全合作倡议》,推动达成反映各方意愿、尊重各方利益的全球数字治理规则,构建开放包容、公平合理、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

当前,中东地区也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面临新的安全挑战。2022年9月,我国以落实“倡议”为契机,提出与中东各国以及国际社会共同推动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表示,“中方支持阿方运用阿拉伯智慧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为促进中东和平安宁贡献中国智慧。这不仅得到了中东国家的积极评价和大力支持,更反映出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促进地区和平安全积极奔走、为政治解决热点问题主动发声的担当。

此外,《文件》指出,大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上承担特殊重要责任。大国应带头讲平等、讲诚信、讲合作、讲法治,带头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铁军表示,无论是2022年11月中美巴厘岛首脑会晤上达成的共识,还是同年12月中日巴厘岛首脑会晤确定的中日关系“五点共识”,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和原则,反映出中国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国不仅给世界提供了新的安全理念与实践,更以自身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切实可见的稳定和安全。于铁军谈到,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秉持“倡议”提出的理念和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市场对外开放,不仅实现了全年3%的国内经济增长,更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一道“防波堤”,为世界应对疫情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对国际安全形势作出准确判断和对全球安全问题作出深刻思考的同时,“倡议”更为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李开盛看来,围绕我国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文件》给出了清晰的论述:一是要利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这是当前国际安全治理的基本框架,应该予以坚持并不断发展。二是要利用好新型安全机制。如上合组织和东亚合作机制等兼具开放性、包容性、非对抗性的合作机制,中国都将积极参与其中。三是关于非传统安全议题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开展的安全合作与交流。中国将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大力推广“倡议”,使之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并在相关热点议题的解决中切实发挥作用。

为中国方案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面向现实,学者应立足于外交实践,不断加强对“倡议”及《文件》的学理解读。一方面,这有助于在与国际社会的学术交流中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加深世界对全球安全治理中国方案的理解和共鸣;另一方面,构建中国国际关系领域的自主知识体系离不开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外交实践与经验素材的总结凝练,从这一角度来说,学者更应该将理论解读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为中国方案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

余潇枫表示,在学理解读中,若要对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有更好的理解,“本体安全”与“和合主义”是两个重要的理解维度。第一,全球安全是一种本体安全。全球安全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性范畴,具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元点的“本体性”。只有通过消弭“本体不安全”带来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及其引发的无可奈何感、不可预期感等“存在性焦虑”与“前景性恐慌”,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安全。第二,全球安全的价值范式是“和合主义”。随着全球越来越融为一体,全球安全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保护等深度镶嵌,只有将“和合主义”价值范式运用于安全维护,才能最大程度消解种种不确定性,形成“安全互助”的良好态势,建构“安全共享”的治理体系。

在“倡议”的提出和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大背景下,中国学者和学界更要思考自身定位,更好发挥教育战线和智库在其中的作用。于铁军表示,近年来,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先后被设立为一级学科,这是教育战线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在面临百年之大变局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各项战略、尤其是国际战略的贯彻和落实。2022年4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率先成立了国家安全学系,与此前建立的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一道为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与区域国别学“三大体系”展开探索。《文件》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系统阐述中国对全球安全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立场与建议,这也为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的未来研究与教学提供指南和参考。作为学者和老师,我们将始终秉持客观理性的立场和专业学术的精神,积极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培养更多忠诚可靠、素质优良的国家安全与区域国别人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王义桅谈到,实践的前提是要做到对外部世界的充分了解,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格局,学者应做出更加精细、更加系统的研究。无论是“全球安全倡议”还是“全球发展倡议”都需要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支撑。以整体史观指导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只有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互动中演进的历史观为出发点才能更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意义,也才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刘越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崔静涵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