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下面,我们将以这两段话为索引,从三个方面来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主题。

一、思想理论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由此可见,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即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哲学上说,飞跃是反映事物质变形式的哲学范畴,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的过程。恩格斯认为,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无论是物理现象中“相”的转变、化学现象的化合与分解、生物现象中物种的变异,还是社会现象中社会形态的更替,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运动等,都是通过决定性的飞跃来实现的。所以说,飞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一个事物飞跃的时间有长有短。一般说来微观世界物体质态转变的飞跃时间短暂,宏观和宇宙世界物体质态转变的飞跃时间较长。无论在哪个物质层次上发生的飞跃,都具有时间持续长短和空间规模大小的特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飞跃形式,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飞跃的形式也会不同,飞跃的形式会随着事物性质及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事物飞跃的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马克思强调“现实生活过程”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主要关注社会形态的更替,认为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人类社会将发生社会形态的更替,即实现“飞跃”。我们知道,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也就从哪里开始。思想的逻辑来自现实的逻辑。同理,理论飞跃的原因在于现实生活过程的飞跃。

(二)理论飞跃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理论创新是理论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理论飞跃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关于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由此可见,理论飞跃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时代紧密相连。

(四)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由实践而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决定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义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也不能简单拿党过去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举措来套今天的工作。什么事情都要看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几十年前是怎么说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能亦步亦趋,那还怎么前进?!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态度。

纵观党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2.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二)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正是我们要把握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大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1.“十个明确”

第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

第五,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七,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第八,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九,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十,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2.“十四个坚持”与“十三个方面成就”

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第四,坚持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第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第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第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第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人民军队坚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第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第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深刻总结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重大创新

1.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强调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以战略思维谋大势,以历史思维鉴古今,以辩证思维增智慧,以创新思维添动力,以法治思维促改革,以底线思维控风险,以系统思维揽全局;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提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认识,强调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就能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哲学回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2.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了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作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强调应对国内国际新挑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强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3.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强调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完善全球治理、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外靠人民监督、内靠自我革命,必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推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五)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更加具体清晰,富有感召力影响力,令国人和世人向往。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因为其结合了中国化与时代化。中国化,既是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代化,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的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时代主题、时代课题、时代命题。

(二)重大时代课题的演进与丰富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那就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站在人类文明、道德文明的高地上,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誉,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发展中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此,中国明确表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时代。让我们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责任编辑:张哲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