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作了明确宣示,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极为重要的精辟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创新突破、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我们需要深入学习理解、切实贯彻落实。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化一般是指较不发达社会通过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关系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向着先进文明形态不断融入的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通过国家之间、社会之间的技术、商品、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交融不间断地发生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现代化道路来之不易。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现代化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伟大梦想。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濒临民族危亡的旧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就受到了来自工业革命洗礼后的西方列强的逞强称霸和外来资本的肆掠扩张,古老的中国屡经西方铁蹄的践踏、列强的疯狂劫掠,一个曾处世界领先地位的东方大国变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大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一切,深深刺痛着历来抱有家国情怀,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人的心。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苦难的旧中国,想要摆脱几千年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想要挣脱帝国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迫,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是不可能的。那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崭新历程。中国发展从此进入了新纪元,中国的现代化也从此进入了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走上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70多年来作出了艰辛探索。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面对极其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党和人民在探索中走过一段辉煌壮丽的历程。

(一)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国民经济孱弱、国家一穷二白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苦探索。

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样的中国现代化的命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要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此后的若干年,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先后提出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要求。在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自此,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就循序渐进地、完整地提了出来。

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是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提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目标。

按照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尽管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伟大的实践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此后,邓小平又强调,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三步走”的战略设想逐渐清晰。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报告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又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对这一战略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具体化、完善化。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科学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和行动纲领,也成为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五年计划的一项长期战略。

为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几十年来,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等诸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党制定的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三)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打开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集中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全新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紧扣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进一步细化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此也确立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大举措以及2035年远景展望。

面对2020年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擘画未来,坚定走自己的路。在2021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战略论断,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质,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底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可以说是各国致力实现的共同目标,但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制度选择等不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类型中,文明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形态和发展水平。因此,现代化发展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同时人们对包含现代化在内的文明进步内涵的认知和理解,也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演变、丰富和深化的,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原则、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就充分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既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扎根于中国土壤的现代化,也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模式选择作出的中国贡献。

(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大多走的是一条资本剥削劳动、资本扩张市场的掠夺殖民之路

当今我们认识的所谓现代化肇始于欧美国家。在完成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地理革命、思想革命之后,欧美国家的真正现代化起源于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技术革命不仅极大解放了欧美国家的社会生产力,也极大推动了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变革。

早于欧洲工业革命的文艺复兴激发了欧洲人自我意识和科学人文精神的觉醒,根植于古老欧洲文明中的城邦制度又与工业革命同步兴起的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精神相契合,推进了社会分工、市场交易、契约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新生资产阶级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和资本的嗜血性、扩张性,以殖民主义的形式突破地域障碍、以铁蹄和强权方式将贸易由国内市场推向世界市场。一定意义上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和工业化进程是在残酷的资本圈地和资源掠夺中完成的。其中,两次世界大战又成为推动工业技术的广泛渗透和运用、推进欧美工业体系快速形成的有力助推器。这些综合因素不仅为欧美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产业基础、物质基础、市场基础,也不断孕育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得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成为工业革命和历次技术革命的引领者。

但必须看到,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我们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指出,资产阶级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剥夺农民土地、实行殖民扩张,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不过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资本还借助雇佣劳动制度追逐无限的利润,完成了原始积累的资本家造成了社会经济结构中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让雇佣劳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资本在控制国家权力后,在国内,让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和阶级关系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化就导致了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生产无序、市场失灵、贫富分化等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经济领域的危机又最终会扩展至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政治、意识形态等资本主义关系的各个方面,引发普遍的社会性危机。在国外,就不断衍生出战争掠夺的殖民主义、“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乃至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成为资本强国的国家发展形态。

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在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缓解。法国现代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对过去几百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并变得更加严重。皮凯蒂还指出,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人生而不平等。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可以说,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撕裂现象,严重加剧的社会不平等,以及伴生出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护主义、欺凌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等,都是西方式现代化不可摆脱的社会痼疾的现实表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西方新兴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在模仿、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模式中走出各自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上世纪中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后起的东西方新兴民族国家或经济体大体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种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一类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以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这些国家或经济体在政治制度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上实施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地缘狭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经济起飞阶段大都采取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一开始就对接西方国家的市场体系,既承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市场经济模式,能够比较快地建立起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加工产业和贸易体系,又能开放式地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人民生活的改善。可以说,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些地区的翻版。当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深受浓厚的东方文化影响,政府能够发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导作用,而且全社会比较重视学习、教育和人才培养。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但也要看到,不少发展中国家至今依然依附于西方强国,成为低端产业的转移地或者污染转嫁的接受地,时常不同程度地陷入民主乱象、经济滑坡和社会动荡的困境。

另一类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大多采用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和实行高度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前苏联是利用超强的政权力量和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国家的重工业化进程,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也一度实施了发展国家资本的新经济政策,这为后来实现快速工业化、军事化和建立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成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抗衡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像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起先模仿前苏联工业化模式,后来又结合各自国情特点实施了放松政府管制的适度市场化改革措施,激发了企业主体活力,提高了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终因集权体制的僵化和垄断权力与资本的勾连,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陷入了停滞,现代化进程走得并不顺利。

(三)新中国依靠独立自主、发奋图强和自立自强、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国家国情国力发展阶段的显著特点。从前述对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梳理中,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出的一条既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又不断汲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愿景,在坚持独立自主、发奋图强和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完成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深刻体悟,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了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之后,开辟、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中展开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能够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不唯本本主义,不为各种教条束缚,遵循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我们努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不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特性和运行规律,积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努力规范和抑制其消极作用。同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不断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位各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内生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在科学的谋划和正确的战略引领下推进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党善于发现和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通过实施“一五”到“五五”五个五年计划,我们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通过实施“六五”到“十三五”八个五年规划(计划),实现了从解决人民温饱不足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接续实现了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这正是依靠我们党科学把握形势,结合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战略任务的要求,前瞻性地擘画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作出一系列科学规划和战略指引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更替、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力打破了现代化只有“单一模式”的谬误认识,彻底改变了“全球化=西方化、西方化=现代化、现代化=市场化”等线性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样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则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又蕴含着不同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内在价值意蕴,具有基于中国国情、合乎文化传统的鲜明中国特色。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难题、推动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就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将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我们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坚持不懈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是确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准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从根本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牢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要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大市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推进全方位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系统观念,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扎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必须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稳人民立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高质量发展中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努力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百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也充分证明,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发展,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决维护党的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加强党对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要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就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把党的领导切实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去的十年,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树牢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更加有力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方针,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携手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也造福世界人民。

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坚定的意志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张哲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