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格局演化的十大变量

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格局演化的十大变量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清醒把脉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大国领袖的担当,对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指视野更为宏大、内涵更为丰富的人类社会演化的趋势和呈现的总体状态。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不确定性显著增多的背景下,我们要端起洞悉当今世界的显微镜和纵观历史的望远镜冷静观察,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把握整体、全局和本质,发现那些影响世界格局演化的重要变量,不仅从当前还要从中长期把脉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从而把握世界格局演进规律,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赢得战略主动。

2021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将奠定未来5-10年的重要基础,世界原来可能在未来5-10年逐步发生的事件,将在2022年和2023年集中发生。2021年9月21日,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拉开帷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当天的讲话中称,我们正面临我们有生以来最大的危机。他指出,我们正处于深渊的边缘,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威胁和分裂。这样的判断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纪疫情、俄乌冲突、大国博弈、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治理失序与科技革命加速,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等崛起叠加交集,将大大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化的进程。

一、俄乌冲突是影响当前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量

2020年出现了延续至今的世纪疫情,2022年俄乌冲突风云骤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已拉开,第一幕剧情就相当复杂曲折激烈。过去两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很艰难,但各国基本向着一个目标:与病毒打仗。2022年初剧情转换,集中在欧洲大陆上演。未来5-10年可能要发生的一些变化,在这一两年集中发生,举目世界,惊心动魄。

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欧洲、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演化的转折性事件。它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对抗对峙冷战的延续,也是当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大变量;既是大国关系竞争、博弈、调整、演化以战争形式的集中爆发,也是中美俄欧印等多方乃至所有卷入战争或者面对 战争选择的真实态度;既是国际上主要大国的比拼和较量,也是人类两种命运、世界两种前途的殊死斗争。战场虽然在乌克兰,但战线在全世界,背后的美国、北约以及盟友国家无不摩拳擦掌,配合战场在全球上演舆论战、信息战、金融战、能源战,对俄罗斯进行史无前例的最严厉、最猛烈的全方位摧毁式制裁。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战争尽快结束,使那些无辜的受战乱影响的难民和灾民早日摆脱战争的苦难。很多人从内心又希望能够打出一个胜负,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各种力量比拼中,正义战胜邪恶,建设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和平发展的、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与规则。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纠结。这场战争可能没有赢家,参战的两个国家,在战争中都可能是输家,离战争最近的欧洲将受到重创,美国短期获益而长期是输者,必须要深究战争的起源,谴责那些导致战争和鼓动战争的真正“邪恶轴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爆发,1945年重建国际秩序,美国主导推动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三大机构的建立,从此奠定了战后近77年以和平发展为主基调的国际治理框架、国际秩序、国际规则。虽然是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为主体,有利于当时的国际分工和交易,形成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但是这种国际秩序延续了近77年,也保证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从70多年看,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只是局部的、片段的,发生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和平是主流、是主导、是总体上的国际外部环境。2002年,基于此大背景,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未来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秩序、国际治理、国际规则、国际标准,总体上对整个人类发展有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秩序有利,对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攫取利益积累财富有利,对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形成全球新的经济布局、产业布局有利,对形成全球新的、比较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外交格局有利,战后基本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是对世界和人类最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战后近77年才成为世界经济、世界贸易、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自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一大批国家脱离殖民地,从受宗主国压迫地位成为独立的国家,尽管它们大都是中小国家、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但通过比较稳定的战后秩序,不断进行经济重构、贸易重构和产业链重构,都不同程度获得了发展。而现在破坏并企图摧毁它的正是当初建立稳定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与维护者,美国作为冷战结束后最大的世界一极,正在不断创造破坏国际秩序和规则的新“业绩”。

以俄乌冲突为例,美国利用各种方式挤压、激怒俄罗斯,逼迫俄罗斯绝地反击,目的是“一石四鸟”:一是发战争财。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建国以来,在24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没有参与战争的时间只有16年。美国活跃着4000多个军工复合体,众多军火供应商需要不断发生的战争创造需求。同时,这场战争制造了能源危机,切断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能源供给关系,抢夺欧洲等的能源市场;二是企图在欧洲挑起世界性战争包括经济大战。用乌克兰做棋子,用北约的整体力量围剿俄罗斯,并且配合美国货币政策,使全球资本加快向美国回流,转嫁美国的债务风险和通胀风险;三是重创俄罗斯。对冲中俄已经形成的战略互信关系和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产生的根本性影响,开展两线作战,进行各个击破;四是切断俄欧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彻底决裂。美国认为,如果欧洲板块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联系,加上美国及其盟友体系以空前严厉的手段全面制裁和围堵,并逼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共同谴责和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就会成为世界上的弃儿。

北约五次东扩也好,挑起俄乌冲突也好,背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国和北约。特别是这次战争爆发后用各种方式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打,一旦双方谈判取得进展,美国、北约就在背后拱火浇油。2021年底以来,在俄乌矛盾加速恶化之际,美国和北约非但没有缓和紧张局势,反而抓紧向乌克兰提供军火援助,培训乌克兰军队,向波兰等周边国家增兵。俄罗斯提出的安全保障建议继续遭到美国和北约忽视,新明斯克协议未能有效执行。美国白宫在2022年3月28日对外公开了2023财年的预算方案,其中国防预算的规模出现进一步上升,达到8133亿美元。美国要加快美元的回流,转嫁通胀危机、债务危机,还有面临的国内分裂危机等一系列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前通过美元、美债等经济手段可以转嫁矛盾和问题的经济武器正在逐步失灵,正在被世界各国识破,难以大规模转嫁,最后转嫁的唯一通道就是战争。不管是俄乌,还是中东,抑或是台海,美国都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制造或者继续挑动战争升级。

但战争改变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战略态势和走向。从战略大变局、大格局看,包括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北约、欧盟等卷入乌克兰危机和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相关各方,以及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都将跌入战争陷阱——“乌克兰陷阱”。

二、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世纪疫情给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及交流带来了重大影响,全球疫情依然在高位运行,奥密克戎毒株的高传染性和隐蔽性提升了防控难度,一些地区的死亡人数再现高峰。新一波疫情对多国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冲击,人类仍未完全了解新冠病毒,无法预测这种病毒将如何进化。

新冠病毒仍在变异,更多新变异毒株已悄然出现。目前全球95%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感染的都是奥密克戎。2022年4月初,世卫组织提醒所有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还是有很大的风险,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带来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后,新冠病毒的下一个变异是什么?是否会增加传染性、对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强的致病性?对于这些重要的问题,即使最有经验的科学家也无法给出准确的预测。

目前,占领全球主导地位的是奥密克戎的子变体BA.2,占全部基因测序的94%,这种变异病毒是最初的阿尔法和贝塔毒株的变种,传染性是最初毒株的4倍,逃避抗体的能力是最初毒株的40倍。世卫组织特别提醒,须谨慎解读其疫情周报反映出的趋势,因为一些国家逐步改变检测策略,统计数字比实际情况低。尽管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降低,但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导致大量患者住院,让医疗系统进一步承压。在有些国家,死亡数字与之前的峰值相似或更高。

因此,疫情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势也是一个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量,到底是采取欧美国家的方式放开管控任其发展,还是中国式的动态清零,这两种选择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将非常之大。我个人认为,从疫情开始,欧美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并不是不想动态清零,而是没有这样的体制、机制、能力、执行力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度,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的动态清零。

在不少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并非出现拐点。以美国为例,虽然拜登总统宣布美国疫情已经结束,并且取消口罩令、关闭新冠监测点,2022年4月,美国多州新冠确诊病例数攀升,成为新增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每日新增死亡病例在500人左右。韩国放宽防控政策与措施后,多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超过10万例,确诊感染学生数量成倍增加,除学生和儿童外,“躺平”政策对老人、有基础疾病者和免疫受损人群等群体造成了极大风险。目前,韩国医疗系统承压严重,各行各业都被疫情波及。2022年2月末,宣布实施“与新冠共存”计划的英国,其医疗系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英国统计局2022年4月发布数据显示,约有170万人(占英国人口的2.7%)患有新冠长期后遗症。

据报道,2022年2月以来,全球超过60%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或者计划放宽出境游,75%以上的地方都放开了入境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应对和选择,稳妥论证恢复经济加强国际交往的实际步骤及尺度,同时防止疫情反弹,这对我们将是重大考验。当前大部分国家采取了“躺平”或者疫苗接种后放开的抗疫模式,假如中国采取这样的方式,较之动态清零的方式,人们肯定更难以接受比较大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两者之间权衡,在难以确定医疗手段和医疗资源能否支撑救治需求和病毒不断变异快速传染之间,不得不在一定时段选择现有抗疫方式,尽管这肯定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过去两年,中国的硬核防疫政策和成功,使中国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保住了国家的财富。中国防疫直接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0.4%,大幅低于“躺平”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支出和收入损失占GDP比例为4.8%,而美国、英国的支出和收入损失占比分别为25.5%、19.3%,远超中国。这是中国在抗疫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大竞争优势,和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各国大多借鉴了中国的防疫政策,使亚太地区成了全世界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区。

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导致新一波疫情的病毒变异奥密克戎出现新特征,世界大部分国家采取了放开管控的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否把既有优势转化为新的增量优势,这不仅是当前中国在大国竞争博弈中至关重要的筹码,也是能否保持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动力不减的关键。2022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必须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精准防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普遍采取放开抗疫管控措施之前,一方面,中国内防反弹、动态清零的政策必须更加精准,避免出现抗击疫情中的由于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层层加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避免市场失灵叠加政府失灵,讲求速战速决,用好中医药这种几千年创造出战胜瘟疫的特效医药,中西医结合,把重点转向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上。另一方面,应对疫情产生的影响和疫情防控手段,特别是对疫苗、药物使用后降低死亡率、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的治疗管理方式,及时进行科学评估。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做好后疫情时代放开的准备工作。加快推出更快更准的检测技术,加速推出广谱疫苗和口服特效药,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国际交往做好准备。在有效管控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有序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常态,尽早恢复国际交往,避免在全球放开的大环境下形成战略被动,失去中国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积累的先发优势,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政策与策略,赢得和创造新的优势,保持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稳定之锚的基本盘。

三、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极可能再次陷入衰退或者滞涨

原本2022年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复苏之势,尽管复苏基础还极其脆弱。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初预测,2022年所有发达经济体的产出都将全面复苏。但由于世纪疫情、俄乌冲突等重大变量,世界经济发生新的逆转,进入下行通道或者呈滞涨之势。

世界银行2022年1月11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数据,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1年的5.7%下调至4.1%,2023年进一步下调至3.2%。联合国2022年1月13日发布《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22年和2023年将分别增长4%和3.5%。两个机构组织都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21年基础上有所下降。6月7日,世界银行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9%,较1月份4.1%的预测下降1.2个百分点,并警告存在滞胀风险。世界银行认为,自全球经济衰退过渡到初步复苏之后,当前世界经济预计将经历8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减速。

俄乌冲突发生后,主要国际组织、著名智库和经济学家都调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联合国贸发会议率先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该组织在2022年3月24日发布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3.6%下调至2.6%。4月12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1%下调至2.8%。4月18日,世界银行将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下调至3.2%。4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较1月预测值下调0.8%。

总体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呈现K字型的分化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非常脆弱,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和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加剧,不排除全球经济会出现比2020年衰退程度更深的状况,有可能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低增长或负增长的衰退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俄罗斯GDP将下降8.5%,2023年将下降2.3%;乌克兰GDP预计将收缩35%。6月7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对近7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2022年增长预测下调,其中包括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国以及五分之四的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从2021年的6.6%降至2022年的3.4%,远低于2011-2019年间4.8%的年均增长率。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也大幅下降,2021年发达国家GDP增速为5.1%,2022年这一数值将降至2.6%,而此前在1月份预测该数值为3.8%。2023年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预计将进一步减慢至2.2%。2022年美国的GDP增速预期为2.5%,预测2023年为2.4%;日本GDP增速预期为1.7%,预测2023年为1.3%;欧元区GDP增速预期为2.5%,预测2023年为1.9%。

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俄罗斯所受制裁和反制裁进一步升级,将对俄罗斯、乌克兰、欧盟、英国和对俄乌能源、粮食等依赖程度高的国家经济形成持续性打击。2022年3月,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预测,2022年俄罗斯通胀率预计将达17.5%,2023年将降至6.1%;2022年俄罗斯GDP将下降7.8%,2023年将下降0.7%。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俄罗斯的GDP增速预期可能下降至8.9%,2023年下降至2%。同时,对俄罗斯制裁升级也会增加欧元区内部伴随通胀大幅上升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2022年、2023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GDP增速预测值都大大低于年初预期。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2022年4月28日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4%,这也是2020年疫情之后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但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疫情反弹和预期减弱的四重压力。

俄乌冲突和战争制裁引发的连锁效应将逐步发酵,会整体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全球不排除回到2020年负增长的水平,经济增长跌落的幅度也许会更深。一些受疫情和战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经济则可能陷入大衰退。

四、高通胀会持续推高一些国家生产生活成本

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发达经济体来看,通胀率都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达到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本来随着美元加息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缩表,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缓慢回落,但全球大部分国家高通胀从生产价格指数(PPI)转移到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时滞期刚刚到来,会呈现PPI下降与CPI上升的交叉局面,尽管通胀风险短期内不会完全结束,CPI上涨预测会持续到2023年,但还可以控制在一定水平。俄乌冲突叠加美国上一轮疯狂“撒钱”,尽管美国已经开始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全球性通胀仍然“高烧不退”。

重要经济体创几十年来最高通胀水平。2022年2月,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印度、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荷兰、阿根廷、南非等近百个国家通胀率都创下历史新高,超过5%。美国3月通胀率高达8.5%,4月份8.3%,5月份8.6%,陆续8个月通胀水平在6%以上,创198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全年通胀率可能高达10%;欧盟一季度通胀率达到7.5%,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新高;德国3月通胀率达到7.3%,创40年以来的新高。通胀率持续飙升的国家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底层民众叫苦不迭。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22种有色大宗商品环比年均涨幅为62.64%,其中10种有色商品高于平均涨幅。镁、氧化镨、镨钕氧化物、镨钕合金这4种商品2021年涨幅超过100%。

受俄乌冲突影响,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的扩大升级,全球市场反应剧烈,避险情绪加重,黄金、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等价格一路飙升,运输价格暴涨。截至2022年3月15日,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BDTI)和波罗的海成品油运价指数(BCTI)分别升至1279点和1032点,自冲突爆发后分别上涨375点和336点,涨幅41.5%和48.3%,同比增长75.9%和82.3%。新加坡大华银行预测,2022年二季度黄金价格为2100美元/盎司,三季度为2150美元/盎司,四季度将达到2200美元/盎司。叠加战争、疫情、供应链断链和一些国家“躺平”等因素,石油天然气价格达到了历史天花板。2022年一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39.6%,油价曾在3月7日达到每桶139.13美元;天然气价格比上年翻了10倍还多,最高时涨至3500欧元/千立方米。5月以来,全球原油市场再次上涨,当前“两油”价格已超过120美元/桶大关。在原油价格飙涨的情况下,柴油和汽油等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高盛已将三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大幅调升至140美元/桶,四季度至130美元/桶,此前预期均为125美元/桶。

美国一方面要求欧洲严厉制裁俄罗斯,使欧洲来自美国的天然气占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的油气资源,2022年3月底至4月初,美国从俄罗斯购买石油量增加了43%,日进口俄罗斯石油达到10万桶,而俄乌冲突前美国平均从俄罗斯进口6万-7万桶。6月1日,拜登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其他方案,比如“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原油。

欧洲是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最快的地区。根据调查国际数据供应商路孚特数据,欧洲已连续4个月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LNG)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中1月份725吨、2月份640吨、3月份743吨,约占美国出口量的65%,超过俄罗斯管道气5倍,价格则是俄罗斯管道气的3倍,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近8倍。

与此同时,粮食食品价格居高不下。事实上,粮价上涨并非近期现象,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反映粮价最重要的指标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屡创新高,自2020年至2022年3月全球谷物价格指数涨幅超过65%,达170.1,创该指数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数据,与去年5月相比,全球小麦价格上涨56%,谷物整体价格上涨近30%,植物油价格同比上涨45%。国际小麦、玉米、大豆价格相较年初分别上涨48%、30%、28%

全球19%的大麦、14%的小麦和4%的玉米产自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小麦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1/3,玉米出口量占20%。在俄乌冲突发生之后,小麦、玉米、大麦、食用油和肥料的供应链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共生产了美国一半的化肥,目前化肥价格现已翻了四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宣布,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导致贫困和饥饿问题的恶化。世界正进入一个没有足够食物供应的时代。

随着美元加息、美联储资产缩表、俄乌战势变化、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全面严厉制裁等进一步发展,全球石油天然气和大宗商品价格还会出现跌宕起伏,或是在高通胀基础上变本加厉再创新高,或是急剧下降使市场一地鸡毛。

五、金融风险加剧有可能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和外溢效应给全球带来极大金融风险,不排除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美国面临40年以来最高的通胀率,按照美联储公布的加息预期,2022年至少会加息4次,3月已经加息25个基点,5月4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6月、7月每次加息将高达75个基点。同时,美联储准备从6月开始,每个月缩表475亿美元,直到9月将会加大到每月950亿美元。美联储鹰派人物预测,2022年如果控制不了通胀,会持续加息7次,且不排除特别加息。

更为重要的是,美联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美联储总资产负债表达到8.9151万亿美元,是2020年3月美联储宣布“无限量宽”时的两倍左右。6月开始先以每月475亿美元的速度进行缩表,3个月后每月缩表规模扩大至950亿美元,按照这一计划,2022年美联储缩表总规模将达到5225亿美元,占美联储总资产的5.86%。若缩表计划不变,2022年以后美联储每年将缩表11400亿美元,在资产负债表新增为零的前提下,至少需要3.6年才能回到疫情之前的资产负债水平。债务风险推高了金融风险。美国目前收紧的货币政策,不但解决不了其高负债问题,还会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十年期国债已经突破了2%的防线,与短期国债形成预期转差的倒挂,并首次出现与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挂。

美国用各种办法包括战争来转嫁危机,流动性泛滥使美元向全世界流动,流动性紧缩再向美国市场回流。世界将出现流动性泛滥和流动性紧缩同时溢出的全球性货币风险,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锚定美元的加息政策,已经跟进美元加息的国家(含美国),2021年GDP总量占到全球GDP的60.6%,进口总量占到全球进口市场的42.2%。按照世界银行对这些国家2022年GDP增速的最新预估,他们2022年名义GDP增速将比2021年减少4.2个百分点,损失GDP达到2.42万亿美元,损失消费额1.69万亿美元。这将导致全球GDP增速下滑2.55%,导致全球出口减少7.51%。英国开启了加速加息的进程,欧盟也开始了加息进程,日本则继续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流动性紧缩冲击下,2022年4月以来日元汇率连续下跌,短短一个多月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下跌近30%,创下过去22年新低。与此同时,美国仍然在继续举债,债务上限从2021年至今第四次提高,确定为31.4万亿美元,再延期两年,一方面收紧资产负债表,一方面继续举债印钞。

值得重视的是,美国货币政策还出现一个新的信号。2022年2月10日美国顶级对冲基金的一份报告称,美国财政部有可能禁止私人持有实物黄金,黄金将货币化,已有5个州出台了相关立法。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做新的准备,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货币,一方面准备美元、美债危机到来时,有可能实行黄金货币化,使美国未来在失去石油绑定的情况下可再次绑定黄金。美国现在仍然有8300多吨黄金储量,占世界上黄金储量比重在40%以上。经过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美国退出阿富汗以及扣押阿富汗70亿美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随着美国信用的崩溃,美元信用大打折扣,作为收割世界财富的经济武器锋芒锐减,再次利用黄金优势重拾美元颓势,将是美元崩盘之前的再一次努力。

俄罗斯被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也是推动金融风险加剧的要因。俄罗斯在SWIFT所拥有的会员数仅次于美国,多达300多家,在全球范围所进行的外汇交易规模约为460亿美元,其中80%以上以美元进行交易。这导致俄罗斯无法通过SWIFT系统为进口产品支付价款,也无法通过这一系统收取其出口产品(如石油、天然气、钢铁、农产品等)的价款。这将限制规模居全球第四位的俄罗斯6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使用,阻止其以外汇储备支持本国货币卢布,从而引发卢布贬值、通货膨胀和资本外逃,也将使进口商无法获得俄罗斯上述出口产品。2022年3月31日,普京签署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的总统令,要求不友好国家购买俄罗斯天然气须在俄罗斯的银行开设卢布账户结算。4月初,扩大到粮食用卢布结算,卢布已经回升到俄乌冲突爆发前汇率水平,到6月16 日美元/卢布汇率上升到56.77:1。继天然气、粮食之后,俄罗斯还将以卢布结算商品扩大至原油、金属、化肥、煤炭和木材。

战争往往会成为国际性货币转变的重要节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将经历阵痛或剧痛,“去美元”潮虽然短期内难以动摇美元主导地位,但在最近两三年内增加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几率。而且二十国集团(G20)多数经济体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值,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将引发全球金融环境突然收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将迎来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出现美元荒或者本国货币贬值,从而引发局部或者全球性金融危机。

六、全球性债务高企增加实施财政政策难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引起世界经济收缩,全球债务水平飙升,债务风险、债务危机陡然增加。国际金融协会(IIF)2022年2月23日发布《全球债务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债务总额首次突破300万亿美元,达到30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债务水平仍会保持在高位,一些国家极有可能遭遇债务塌陷。

发达国家政府负债飙升。作为全球最大债务国,美国近年债务规模加速膨胀,2017年至今增长约10万亿美元,其中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两年间增长近7万亿美元。突破债务上限是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合法路径,从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已连续7次提高了政府财政债务的上限,政府债务与GDP之比已超过100%,政府债务总量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欧盟及其成员国为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经济复苏,采用财政手段托底,财政赤字及债务水平大幅攀升。欧盟委员会预测,欧元区总预算赤字将在2021年占GDP的7.1%,2022年占3.9%,2023年占2.4%。日本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2022年再释放40万亿日元。日本累积的国债已达1200万亿日元,占GDP的240%。

新兴市场国家债务连续10年升高。2021年新兴市场国家债务比2020年增加8.5万亿美元,超过了95万亿美元,债务占GDP比重约为248%,比疫情前增加了20%以上,全球新增债务超过80%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近60%最贫困国家已经或有很大风险陷入债务困境,中等国家偿债负担之重为30年以来之最。

2021年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预计202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幅保持基本稳定。其中,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尚没有突破政府债务的警戒线。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7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为未来实施更加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政策空间,但同时一些行业企业债和居民个人债风险也在加大。

七、全球供应链断链与供应链重构的风险巨大

科技进步以及冷战后基本稳定的国际秩序,共同推动了国际产业转移与要素重组,造就了过去几十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格局。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受自然灾害、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升级、局部战争动乱的影响,全球供应链风险的溢出效应凸显。

全球供应链断链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同步出现,直接影响目前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并由此打破大国博弈中斗而不破的局面。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在多元、多层、多样、多维度相互嵌套、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撑的基础上:西方特别是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西方对中国的市场依赖,中俄对西方的科技及高端设备依赖;国际贸易从以最终产品为主转向以中间品为主,中间品既是连接产业链、供应链的客观需要,是全球产业布局相互嵌套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冲突中弹性或投鼠忌器的硬约束。

近年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或重构,是逆全球化运动中最具标志性的浪潮。三大因素正在发酵:一是疫情因素,疫情严重的国家生产流通尚未完全恢复或者反弹,产业链、供应链受阻;二是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正在持续推动缩短供应链和供应链的重构,现在已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三是俄乌冲突及冲突结束后留下的“战争后遗症”,对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美国政客带头,一些国家紧跟,以各种方式切断和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力图争夺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全球领导力。

2021年2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第14017号行政令,指示集合全政府力量对国内关键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识别风险,弥补漏洞,评估美国关键供应链的脆弱性并制定相应战略加强其弹性。2022年2月24日,白宫发布了一份报告,概述了拜登-哈里斯政府在过去一年中为降低美国供应链一系列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而采取的重要行动。

拜登总统亲自在白宫召开了几次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会议,动员这些企业到美国投资,台积电已答应在美国建设6座芯片工厂,英特尔准备投资1000亿美元在美国建造半导体工厂,韩国三星、SK都提出在美国建厂的计划。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切断产业链并且“去中国化”,已经进入实操阶段。2022年3月28日,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代号为Chip4的新计划,提议成立一个由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组成的“芯片四方联盟”。美国近日推出《印太经济框架》,其中把建立具有弹性的供应链作为四大内容之一。美国正在集合一切可以集合的力量,力图重构并巩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位,补上制造短板,一举将中国大陆逐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此外,欧盟2022年2月8日发布了“芯片法案”,计划投资430亿欧元建立欧洲芯片产业的优势。日本把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2022年2月,日本政府向国会提交“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加速构建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法案由确保包括半导体在内的供应链、对重要基础设施设备实施事前审查、尖端技术研发、专利非公开等四大支柱内容构成,事前审查制度将涵盖电气、铁路、金融等14个行业。

全球重构产业链、供应链成本巨大,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研究数据,美国要重构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至少需要投资4000亿至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成本驱动、疫情反弹等原因,一些产业链、供应链在加快向东南亚地区转移。2022年一季度,越南出口总额创下89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上涨13.4%;3月,越南货物贸易出口超过340亿美元,已超过深圳,正在追赶广东全省的出口额。

疫情中全球集运体系和供应链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俄乌冲突又加剧了这一紧张局面,特别是加剧了国际物流风险。这一地区国际航运受到极大冲击,黑海和乌克兰港口的作业停滞,大宗商品特别是粮食和工业产品的集装箱运输停止,严重影响港口正常运作和地区经济发展。由于俄乌冲突和西方国家制裁抑制了特定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俄乌地区大宗商品贸易及散货、原油运输,海运保险已将部分临近海域排除在战争险之外。2022年3月1日,全球前两大集装箱航运公司荷兰马士基和意大利地中海航运同时宣布,除食品、医疗和人道主义用品外,暂停其他所有进出俄罗斯的货物预订服务。德国赫伯罗特、法国达飞轮船和日本海洋网联船务,暂停俄罗斯货物的预订服务,以应对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根据Alphaliner的数据,这5家运营商总运力占全球市场的近60%。

从集装箱、油轮到干散货和天然气运输,暂停对俄罗斯业务的公司将影响到所有航运部门,为应对局部战争风险,后续班轮公司或将优化贸易航线,增加比雷埃夫斯港或西北欧港口相关的替代性航线。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黑海和亚速海水域已被添加到高风险区域,而该水域的港口是粮食和煤炭的主要贸易枢纽。由于俄罗斯、乌克兰在全球金属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全球基本原材料的出口和制造,如镍、钛、钯等重要的制造业用金属,受其影响的行业包括半导体、汽车、航空等。例如,波音、空客等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需要钛,而钯则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电极和电子产品,镍可被用于制造不锈钢和电动汽车电池。

八、全球灾害频发与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与环境继续恶化,带来的问题日渐突出,人口爆炸、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全球森林资源已失去了一大半,荒漠化程度增加,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加剧,自然界破坏严重,生态系统功能减弱,影响人类生存。全球大气污染加剧,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质增加。人类过度消耗各种矿产资源,按照传统的消耗量计算,世界石油仅够维持50年,煤、天然气仅够开采200-300年。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2022年和今后数年,全人类或将面临更大的生态灾难,包括极寒天气、极热天气,一些国家频发水灾、火灾、旱灾、风灾、雪灾、蝗灾,气候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国际社会为之困扰的两大难题。

气候环境恶化导致极端灾害。国际有关组织发布的2022年风险报告预计:未来十年,人类将迎来频繁不断的极端天气、多种生物濒临灭绝且生态系统面临崩溃。近期,中科院发布全球首份2021年全球海洋变暖报告:2021年全球海洋温度普遍升高且南大洋、地中海等海域均创下历史纪录,这些现象都将引发更大的灾难。海洋变暖后将直接影响地球南北极的冰川融化,且还会迎来海平面的上升以及雨水天气。2022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中东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温度在下降,湿气流北上,气候降温幅度很大。汤加国2022年初火山爆发,超过了1991年菲律宾火山大爆发的规模,火山岩冲高到太空2万米,覆盖近几万平方米的海平面,造成的海啸影响非常巨大。距离此地500公里外的斐济岛,出现了高1.5米的海啸,即便是在遥远的美国西岸海水也上涨了0.3米。

日本的福岛核污染与后续处理,将继续对整个世界经济、政治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9.0级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造成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这是自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到2022年,日本3·11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1年,但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仍在持续,核电站内的储罐总共可容纳137万吨核污染水,已使用了95%的储存空间,预计2023年将全部装满。福岛第一核电站计划2023年春季开始,将向海水中排放核污染水,核污染水含有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按照日本政府和东电给出的排海方案,核污染水排放将持续30-40年。

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大多数风险尚没有形成国际共识与行动方案,但在减碳方面取得了难得的进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主要国家和地区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旨在控制气候变化的协定。据能源与气候智库(ECIU)统计,全球132个国家及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国际上已有约130个国家和欧盟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碳中和目标。

九、政治动荡与地缘格局深刻调整及演化

2022-2023年,20%的国家会产生政权更迭交替,是全球政治周期更替密集的时期。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多国/地区贫富差距分化加大,供应链断裂造成就业失衡等问题,使选民们对于政治改革的诉求十分强烈。政权的交替,对一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因政权交替引发的政策调整,不仅影响本国经济,还影响着相关国家的政策走势和经济发展,甚至是国际社会的稳定。

一些主要国家政权更迭和局部调整,对世界秩序会带来新的挑战。2022年美国将进行中期国会选举,如果在本次参议院选举中,共和党落败,执政的民主党将控制参、众两院,拜登在后两年估计会发布更多的法案。如果民主党失败,拜登后两年的执政将受共和党掣肘,这将为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埋下伏笔。作为欧盟三强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全部换届。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胜选,成为20年来首位连任的法国总统,但他将面临一个“分裂”的国家和受俄乌冲突影响更加脆弱的欧盟。他的竞争对手是参加过上届总统竞选的勒庞,她明确主张一旦当选就退出北约,与俄罗斯交好,虽然没有当选,但也成为搅动欧洲乃至西方世界的一股力量。韩国总统选举和日本上议院选举,印度总统选举和澳大利亚的上下院选举,都使地缘关系发生调整。其中,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执政后重建韩美同盟,强化全方位战略同盟关系,同时“发展相互尊重的韩中关系,打造面向未来的韩日关系”将把韩日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两国未来一代青年的追求作为重点。一些国家政治动荡,如阿富汗、缅甸、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乌克兰等,也会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世界经济造成影响。

地缘格局将继续加快调整。由于美国的利己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加大重构盟友体系步伐,力推西方中心论、白人至上、美国第一、美国再次伟大等价值观,全球再次出现政治极化的趋势。世界秩序的形成和选择,几百年来从没有摆脱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调整与演化,从“罗马治下的和平”到“大英治下的和平”,再到“美国治下的和平”,沿着“新罗马”、新帝国、新霸权的冷战思维轨迹,不断在不同的国度进行霸权转移。一些霸权国家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其越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走向衰落,就越表现出恐惧、恐怖与疯狂,甚至不惜推翻他们曾经构建的体制机制规则和秩序。比如近年美国主导构建的美日印澳四方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联盟、美印以阿“新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等,比如美国主导的北约五次东扩,比如美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等。

近些年来,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所谓民主政治以及西方政治体制式微,世界必须回归正常的国际秩序,开创面向未来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透明、可预期、可持续的世界秩序,与西方主导的所谓“普世价值”“文明价值”“民主”等价值观进行博弈将是一种新常态。地缘格局的变化,要么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构,要么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崛起,对世界格局变化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当然,也包括处于中间地带的中等强国,目前也在加快构建各种类型的盟友体系,例如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尼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寻求展现国家力量上有所行动。

过去几十年,是经济全球化高歌猛进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问题与发展动力都在不断发酵,以疫情为契机,以俄乌冲突为转折点,全球化的钟摆开始加快摆动,在一定的力量集聚形成压力,将摆向另外的一端。必须看到,全球化在向前推进的时候,固然充满矛盾和冲突,但全球化的退潮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十、影响世界格局最大的变量仍是中美关系

美国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GDP占全球的40%,两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40%,近1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量中的80%是来自美国和中国。

2008年以来,中国是世界增量中的火车头,是世界经济稳定之锚,在疫情中尤其如此。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6.3%上升到2021年的77%,中国占世界 GDP的比重已经达到18%,到2025年将上升到20%以上,到2035年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军事强国,如果美国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大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同时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其国内的矛盾和问题,美国的强国周期将会继续延续。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到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文明古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多次向世界昭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展现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理论的力量与魅力。

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在办好自己国家事情的同时,以更宽广的胸襟、和平发展的方式、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行动,展现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霸权国家的风采。这本应得到世界各国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赞赏和支持,但却受到霸权国家的怀疑和疯狂打压。美国的战略重点逐渐转移到亚太和“印太”地区,把中国作为最大和唯一的战略竞争对手。尽管中国一让再让,以维持大国之间斗而不破的局面,不使中美关系走向对抗甚至冷战。而美国却步步紧逼,对华遏制不断升级,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再到如今拜登政府,在美国的地区大国遏制政策中,中国上升为首要的遏制对象,俄罗斯则退居其次。

美国拜登政府继承和发展了特朗普的战略与政策,不仅继承特朗普对华贸易摩擦的政治负资产,而且迅速延伸到科技、供应链、冬奥会、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经济外交格局等各个领域,更深度地干预中国内政,力图挑起中国内部裂隙。美国布局重构全球盟友体系,重构基于意识形态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最近推出了印太经济框架并付诸行动,矛头直指中国。美国正在推动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经济割裂,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美国借机逼压中国参与制裁俄罗斯,谋划对中国开展次级制裁,这必然把高度关联的整个世界撕裂。如果世界形成两套体系、两个阵营,相当于毁掉了全球战后70多年形成的稳定格局。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在过去20年中,美国实施的制裁数量增长了10倍。特朗普任期内实施的制裁高达3800项,相当于平均每天3次挥舞“制裁大棒”。近几年受制裁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俄乌冲突发生后,俄罗斯成为受制裁领域最多、程度最深、力度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这种经济武器,本质上是维护美国霸权利益的国内法律,并不是国际通行的法律规则,具有极大的非理性、非法性和非正义性。

中美建交几十年来,两国经济已经深度交织和相互嵌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链接,目前在华美资企业已达7万家之多,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和普华永道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数据显示,约60%的美国在华企业2021年在中国实现盈利,2/3的公司计划2022年增加在华投资,近2/3的公司把中国列为世界第一或前三名的投资目的地。

美国和中国生活在共同的星球上,都是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要建设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就需要两国相向而行。我认同美国学者艾莉森的观点,中美两国无论相互竞争多么激烈,甚至相互多么充满敌意,但最终结局是扼杀对方就等于杀死自己。这就是中美关系面对的现状,这也决定了中美间的竞争关系不能走向冷战。冷战是一道经济的“铁幕”,是一道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的“铁幕”,是一道推动世界走向分裂的“铁幕”。

中美两个大国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都是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已经超过了双边的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应,对世界经济、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前途命运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美关系的处理与走势,对于世界格局演化是最大的变量,如果两国合作对世界经济乃至全球格局会产生正向推动作用,而两国对抗则将对世界经济会产生巨大冲击。

中国始终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寻求和平发展的道路没有错;中国为本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民服务,使人民脱离贫困的道路没有错;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更多的国家寻求和创造共同发展的机遇与路径没有错;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做法没有错;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采取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态度与做法没有错。世界人民可以看到,中国在修桥架路,推动世界互联互通,推动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而美国在挑动战争,发动“颜色革命”,干预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内政,打击或摧毁一个又一个与美国利益有冲突的国家。天下苦美久矣!美国应该有明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人民站出来,拉住由昏庸政客驾驭的战车,减缓美国走向衰退的进程,使美国回归国际社会大家庭,重新成为受人尊敬的伟大国家。

责任编辑:张哲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