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守护敦煌文明需要更多年轻“樊锦诗”加入

奋进新征程|守护敦煌文明需要更多年轻“樊锦诗”加入

“‘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10日在敦煌研究院举行,会议公布了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当天活动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何梁何利基金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举办。

今年85岁的樊锦诗,自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至今已从事敦煌文物事业整整60年。60年来,她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不仅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而且率领莫高窟人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敦煌学研究从奋起直追国外到如今的硕果累累,且已得到了全人类的欣赏与折服。可以说,樊锦诗不仅为中国石窟考古与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构建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而且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为弘扬她的莫高精神,从此璀璨星空中有了一颗“樊锦诗星”。

文物工作要与时代同行。今天,虽然敦煌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一个有代表性的符号,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这里象征着中华文明吐纳八方的视野与胸襟,镕铄万物的积淀与厚重。不过,这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的——敦煌的价值,是靠人们去发现的;文明的璀璨,是靠人们去擦拭的。这些背后,都是需要一代代敦煌人的坚守。正如樊锦诗所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其实不止五千年,那大家是怎么知道这些没有文字的历史的?就是要靠考古。是考古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的事情慢慢变成已知,这样的工作是需要人做的。”比如,《敦煌石窟全集》的规模大约将达到一百卷,只有一代代人不断接力才有望完成这一世纪工程。更何况,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保护传承更需要大批人才和大量科技成果的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包括敦煌在内的典章文物、吉光片羽,无一不是提升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视察时更是强调,要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面对“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期待我们以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樊锦诗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加大考古专业人才培养,做好文明的交流互鉴,努力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上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形成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敦煌经验”文物保护模式,并逐步走向国际。面对保护、研究和弘扬包括莫高窟在内的灿烂文明,任重而道远,留住根脉,我们永远在路上!真心期待有更多像钟芳蓉这样年轻的“樊锦诗”加入,共同守护好敦煌文明!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