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长城的历史演变
北京地区能够一直发展到今天,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这一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决定了北京在冷兵器时代的交通地理区位,进而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地理区位。可以说,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经济,因为没有广大的经济腹地,而是文化,比如政治文化。北京北部长城所在的地区、西部长城所在的太行山区,都位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域。在这一气候区域中,分别生活在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上的人民,在历史上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也就是农耕、游牧和渔猎三大文化。北京就处于这三大地理单元的汇接处,同时还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处,在历史上一直是农牧交错带,由此也催生了属于本地的长城文化带。
总体上讲,北京是比较适宜人类居住的,各种自然条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纬度、降水量、海拔。在这三方面,北京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年降水量高于400毫米,近海岸200公里且海拔500米以下。世界上具备类似条件的平原地区,居住着人类80%以上的人口。北京三面环山,西部有太行山,北部和东北部有燕山,形成了“北京湾”。西山被称为太行之首,太行山呈北东南西向,约400公里,东北高、西南低,北京所在的地方海拔相对偏高。隋唐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关中,但到了元代以后,南北统一、政治中心北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帝国的都城。北京的山区和平原的面积占比约为6:4,所以作为都城而言还是存在一些短板的,比如缺水。
北京是长城文化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家的文化高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民族融合在北京这块土地上不断发生,长城和大运河这一横一纵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也在这里交汇。
北京地区的长城发展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战国时期、北魏北齐时期、明代。
第一,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长城没经过北京,但从保护北京地区的角度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京周边地区长城始建于燕,燕长城修筑了南北两道长城,北边是为了抵御东胡和匈奴,南边是为了防范赵国、齐国等诸侯国。燕北长城的修筑算是比较晚的,属于战国后期,主要是受到了东胡的威胁。东胡要求燕国将太子或大将送去做人质,燕国的将领秦开便被派往东胡。秦开做人质期间,得到了东胡人的信任,等到可以自由行动之后便摸清了东胡的地形、军事部署等情况。在偷跑回来之后,秦开授命率领燕军大破东胡。之后,燕国开始修筑从造阳到襄平的北长城,同时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防御胡人的侵略。
第二,北魏北齐时期。具体来说,北京地区最早出现的长城是修筑于446年的北魏时期,从上谷郡治居庸县(今北京延庆),向西一直延伸到黄河东岸山西偏关一带,是北京地区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规模比较大的第一条长城。过了100多年,到555年,北齐征发民夫180万人开始修筑长城屯边,从幽州北夏口(今北京昌平区南口)一直到恒州(今山西大同),共900余里,主要依旧是防御西北游牧民族。第二年(556年),北齐又从西河总秦戍(今大同西北)开始修筑长城,一直到东部海岸,前后共修筑了3000余里,并且60里设一戍,也就是一个驻守单位,要害的地方还要置州镇安置移民,共25所。北魏、北齐长城都是用土、石筑成,一直到现在仍有遗存。
第三,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都城设在了南京。等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就命令他整修周边重要的关口。明朝一直非常重视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特别是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因为北京靠近边疆,同时还是朱棣的根据地。明长城大部分都沿用了北魏、北齐长城的基础,也有一部分新筑。从建筑工程的各方面来讲,明长城都更加完善,显示出更高的水平。谭纶、戚继光曾经北调蓟镇,精心筹划修筑长城,比如一改过去低矮实心离墙敌台的做法,创建了跨墙而建的敌台,一方面可以庇佑军士免受风吹雨淋,另一方面又可以贮藏军火器具。他们还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长达近千公里的长城加高加固,成为后来长城十一镇中最雄伟的一镇。
据统计,如果将明长城所用的砖石、土方筑成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能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宽5米、厚35厘米的公路,能绕地球三四周。关于明长城的修筑方法,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概括为,“因地形,用险制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区分片,分段包修”“辛勤的劳动,艰巨的工程”。其中,就地取材也是与外来建材相结合的,而将建材搬运上山的方法包括人力搬运、简单的机具运输以及动物运输。
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上至中央兵部、下至守卫长城的每一个士卒的多级军事力量和长城建筑相互配合所构成。明代,平时履行练兵职能的是五军都督府,真正调兵的是兵部,由皇帝下令,形成了相互的制约。长城的防御力量包括兵部、镇、路、关口、城堡、墩台等多个等级,层层节制,除了九镇兵员外还有部分卫所兵士。长城的防御工事包括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关城、堡城以及关口、敌台、墙台、城墙、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种类、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建筑物。
为了防守方便,明朝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设了九镇,分地守御,合称“九边”。北京地区的长城先是属于蓟镇和宣府镇,其中宣府镇驻兵在宣化,蓟镇在天顺年间迁至三屯营并开始长期驻兵。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对京师和明皇陵的防务,明廷又从蓟镇划出昌平和真保二镇,分别驻兵在昌平、保定,各自都有分管的长城。
总而言之,明代把北京长城乃至全国长城的建筑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将北京作为陪都或都城的辽、金、元、明、清,只有明朝是由中原汉族建立的王朝,其他朝代的统治者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这些民族大量人口迁入北京地区,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大部分逐渐与汉族彻底融合在一起。清朝不像以往历代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民族,而是采取怀柔政策对待蒙古贵族,但对长城的利用还是非常充分的,比如开辟木兰围场、修建热河行宫,以及清朝皇帝会从古北口出巡木兰围场与热河行宫。古北口在民国时期的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其御道格局现在也还存在,当地还有杨令公祠、古北口抗战纪念碑、帽山抗战七勇士纪念碑、解放战争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