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南丰人,南丰曾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曾巩特别聪明,记忆力超群,12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南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书中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共23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写道,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想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兴亡治乱的原由作为鉴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种能够托付的执笔人,然后才能够传播久远。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可托付的执笔人人选,就会失去历史的原本意思,或者与史实不符,还会造成在剖析事理时不通达,或者遣词不当。所以,即便有一些历史事迹非常突出,也会因为记录者的原因而幽暗不显明,那些凶顽至极、狂险猥琐、奸邪凶恶的事情,却能侥幸被掩盖住!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找到具备史学才能的历史学家来记述历史,这样才能对历史事实有很好的记录和真实表达。
我们知道,“治天下之道”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必须对其有客观的认知。历史文献是人类兴亡盛衰、得失成败的文献记录,其中充满经验教训。我们在今天的工作与社会活动中,会碰到很多事情、很多难题、很多困惑,这时就可以从历史之中得到启发。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借鉴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丰厚历史资源。同时,我们还必须把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好好运用。
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古人是怎么避免“弯路”和“险滩”的。重要的是,广大领导干部还必须多读中外优秀历史,并在这个过程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现实中的决策部署提供有益的帮助。另外,广大青少年也应该多学习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尤其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2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重要讲话。在这个重要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年,我走遍中国城镇乡村,也访问过不少国家。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讲话,表达了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视。
《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后来,司马迁在写《史记·管晏列传》时,把《管子》里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进行了小的调整,变成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将“则”字变成了“而”字。《史记·管晏列传》中的“管晏”是管子和晏婴。该列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的故事,天然成趣,字里行间体现着作者的爱憎。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写道,(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说,在管仲出任齐国的相国后,利用齐国在海滨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齐国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在《管子》中记载,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丰衣足食了,百姓才能有荣辱观;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臣下才会依附。如果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顺着百姓的心意流。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事情,就废除。
可以说,这一段司马迁写得非常到位,非常中肯,同时,还揭示了一个治国理政的道理,“顺应民心”。首先让老百姓丰衣足食,然后老百姓才能知礼节、知荣辱。如果老百姓总是处于饥寒交迫中,他们就会在道德、礼法上出现负面情况。当然,管仲在当时能看到这一点,说明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相国。
我们来了解一下管仲这个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相国,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是司马谈之子。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民间传说。这为他后来写《史记》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获得了大批的民间一手材料。司马迁在28岁的时候担任过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受了宫刑之后,他觉得非常屈辱,在这种屈辱心理的影响下,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这部千古名著。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他想要通过这部书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要研究人和自然间的关系,了解贯通历史的变化,最终形成他独到的言说。
管仲和司马迁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人物。可以说,无论是《管子》里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还是《史记·管晏列传》里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体现了一个治国道理,也就是只有让老百姓的生活先有保障,才能更好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看,古人的治国理政理念是非常符合社会心理的演进规律的。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古人的治国理政理念还强调了物质对精神层面的重大影响力。
那么,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呢?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 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我们要把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打造人人重视发展、各国共谋合作的政治共识。”在这段话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世界各国都要共谋发展。只有世界各国都发展起来了,人类的“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无论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对于世界人民,富裕的生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其他层面文明发展的基础。当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可以说“仓廪实”与“衣食足”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在精神文明层面的建设,也就是在“知礼节”和“知荣辱”上下功夫。最终,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七、“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2022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重要讲话。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让我们坚定信心,朝着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的正确方向携手奋进,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一语出自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既可以讲清非常复杂的道理,也可以描述各种各样的景致。在《非有先生论》这篇赋里,非有先生与吴王是虚构的两个人物,东方朔借非有先生回答吴王的问题,引经据典,借古讽今,以汪洋之势陈述了他的施政方略。在这篇赋的后面,吴王听了非有先生的施政方略后,“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颐”。这句的意思是,吴王低着头沉思,突然仰起脸,泪水一直往下淌,表明了吴王接受了非有先生的谏言,并且触动到了内心。在吴王接受了“举贤才,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谏言后的三年,国家实现了“海内晏然,天下大治”的盛世之景。
我们知道,《非有先生论》写在汉武帝的执政后期,当时的朝政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实际上,东方朔就是想用这篇赋表达自己对朝政的关注以及自身的政治抱负。在这篇赋里,他特别强调了“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君臣心意相通,所谋划的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
简单介绍一下东方朔。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古籍记载,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另外,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但是,汉武帝始终将东方朔所说的话视为俳优之言,不以采用。也就是说,汉武帝只把东方朔当成一个谈友,并不采用他的政治主张。
在文学方面,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这些文章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
我们来看一下《非有先生论》里的这段话,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诚得其君也。在这段话中,东方朔说,伊尹背负鼎俎,从烹饪调和滋味入手,向商汤谏言治国的道理。之后说,姜太公在渭水的南边钓鱼,并通过钓鱼见到了周文王。再之后,又讲到,因为商汤、伊尹与周文王、姜太公这两对君臣心意相通,所以他们谋划的事情都成功了。
习近平主席引用“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这句话时,其意义更加丰富。“心合意同,谋无不成”除了表达上下级的心意相通外,还可以指国与国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如果国与国之间能够团结起来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就能顺利推动人类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阻,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一些全球性的问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呼吁各国加强交流,加强沟通,提升友谊,这样才能让人类社会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