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与战略目标
(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
未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功能定位:国家外交和国际交往活动的核心承载地、国际文化交流枢纽、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资源集聚高地、国际化服务环境示范城市、汇集国际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北京在吸引国际高端元素集聚的同时,也要带动周边的河北、天津两地的经济、社会、国际交往的共同发展。
北京16个区加上经开区,都有各自的国际交往战略定位,如东城区、西城区是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功能,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区;朝阳区是充分发挥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功能优势,全方位提升外交外事活动的承载能力。
(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
第一,“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到2025年,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基本形成,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际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对外交往丰富活跃,国际化服务环境全面优化,初步形成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中心。
第二,中远期建设目标。到2030年,建成国际资源要素高度聚集、国际化服务环境更加开放包容、与日益崛起的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
第三,远期建设目标。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广泛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中心城市。
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路径
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路径,就是聚焦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实现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高度统一。
(一)提升与其他“三个中心”协同发展能力,服务国家主场外交
第一,全国政治中心。主要是服务在北京举办的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提升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健全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营造高品质城市服务环境。
第二,全国文化中心。重点是打造东方文化之都,增加城市国际人文魅力。一是做好国际文化交往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打造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文化艺术、文化创意、文娱演艺、艺术家基地等标志性城市空间符号,以空间聚集带动国际化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聚集;二是充分释放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作用,大力宣传推介北京的历史文化,持续增加入境游客数量;三是打造北京电影节等高规格独具特色的国际文化品牌,利用传统节日举办集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国际节庆文化交流活动。
第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是持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二是强化国际技术转移枢纽建设;三是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四是发展空港经济区。
(二)完善制度设计,争取中央政策红利支持
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从蓝图到实践的全面拓展,中央层面成立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但是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一是外办、发改委、商务委、公安局等涉外单位信息互联互享;二是设立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发展基金,重点扶持国际人文交流、国际会展、国际咨询、国际旅游等综合服务行业;三是争取国际组织落户、国际高端会议举办等全国试点;四是建立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协同发展机制,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科学评估国际交往空间功能,研究布局16个区国际交往功能
第一,因地制宜地进行16区国际交往规划。针对16个区特色和资源潜力、国际交往基础进行科学评估,明确各区国际交往功能定位,内化于各辖区的规划发展中。打造国际交往核心区,实现地理集中、资源集聚、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信息服务集中、文化空间集中,形成国际交往集聚的辐射效应。
第二,着力研究如何优化九类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九类空间布局包括: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区、国际会议会展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区、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区、国际商务金融功能区、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区、国际旅游区、国际组织集聚区。要拓展和优化国际交往空间布局,做好二环内疏解腾退空间利用,为国事外交活动提供更多具有优美环境和文化品位的场所。
第三,完善“一核两轴多板块”布局。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国际化原则,即依中心而居、依中心而商、依中心而活动;二是兼容性原则,即国际交往活动前后空间的转换,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此外,从市域到区域,要建设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从“大北京”到“首都圈”,理解层级从“点—轴”到“网络”,还要加大与津冀两地外事合作力度,包括党宾国宾接待、侨务、友城建设、因公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四)提升国际交往综合承载能力,优化硬件基础设施
我们要加快相关功能建设,如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新国展二三期建设等重大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第四使馆区,打造“第二个三里屯”;以人为本,增强硬件设施的便捷性,如地铁换乘更加便捷有效。
(五)出台有效措施吸引国际组织等国际高端要素集聚
我们要规划建设国际组织聚集区,针对战略类国际组织、核心类国际组织、专业类国际组织,做好分类引进;要解决外籍人员配偶及子女工作许可、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和缴纳所得税等问题;要通过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平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之都。
(六)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服务资源供给,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我们要完善国际社区建设,包括优化国际学校布局,推进国际医院项目建设,打造特色国际医院;要简化一些签证相关手续,进一步简化相关单位商业演出、长期就业、短期工作类外国人来华邀请办理手续;要提升外语标识规范化程度和外语服务能力,全面展示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形象。
(七)完善首都对外交往立体化布局,塑造城市国际品牌形象
我们要优化友城布局和结构,构建新型多边合作模式;要大力吸引国际游客,塑造大国首都形象,精心打造“北京日”“北京周”“魅力北京”“北京之夜”,做强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文化节庆活动品牌;要充分发挥“双奥之城”优势,引进更多顶级国际体育赛事。
(八)审慎研判国际形势,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和全球治理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必然与大国竞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变化紧密相关。面对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一定要积极研判、把握好外部世界的变化,以及对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影响。
我们要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应有之义,积极参与到全球城市治理的环节和理念中去,引领一些国际城市治理议题的设定,如涉及雾霾治理、减量发展、“接诉即办”等北京近年来重要的城市治理创新性举措,发挥国际社会影响力,讲好我们的政策;要加强重点领域的城市合作,如加强C40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城市合作,发挥首都北京在碳中和、碳达峰国际城市合作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价值。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