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张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理论特色和实践价值

张新_副本

张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多方面,形成了严谨、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关于文化自信

202309072a6965ac55d341feab22c7d6b758f2e0_20230907d341395db417463a8d165e31b246e792

2023年9月6日,参观者在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区拍摄一款兔爷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

第一,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凝聚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当前,我们要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保障国家文化安全。随着我国不断对外开放,在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随之渗透进来,导致一些人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盲目的崇拜,严重影响了国家文化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传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

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形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核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中国国情,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产生和形成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决定了它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第三,文化自信的依据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我国古人不断创造出灿烂且悠久的中华文化,这些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及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文化自信的现实成就和综合国力根基。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坚实稳定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以彰显和巩固。同时,中国的文化自信对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推动我国文化的快速发展,发挥着根本保障作用,极大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2023年9月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文化主题展。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入审视和评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蕴含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治国理政最重要的是施仁政,要重民、富民、保民、安民。施政者要“泽加于民”才能得民心,国家才能治理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应对人类共同难题和现实挑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当前,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既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科学正确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命脉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源泉。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要善于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里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绝不能“开倒车”。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持续提升中华民族的影响力、感召力。另外,我们还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注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