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揭示了文化的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等文化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主体,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政治立场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高水平需要,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本质属性。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一脉相承。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品格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指引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新理论创造,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应用,又是对其的创新与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十分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在注重汲取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摒弃其中的糟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三)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继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文化,不论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劳动的创造物。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社会中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