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为了肩负历史重任,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引用这句话,是因为我们党每当到了重大历史时刻、历史关头,都要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把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语出《墨子•修身》。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就不能充分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做事就很难获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旨在强调,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要坚定担当责任,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做到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这句古话对当下的启示有四:
一是无论个人、政党、民族还是国家,其最坚定的力量都来自信仰、信念。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党所领导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可谓节节败退。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和1937年相比,我们并没有实现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大发展,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也没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这支有着坚定信念、被党的理论武装了的人民军队,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却依旧创下了辉煌功绩。所以对于青年朋友们而言,我们之所以能够干出一番事业的基础,并不是所谓的物质生活有多美好,而是你有没有像钱学森、邓稼先那样对党、人民、祖国的无限忠诚。这才是一个人最坚定的力量。
二是世界上伟大的事业,无不是靠精神的力量作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百多年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靠的就是无比笃定的信念。面向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怯懦和退让是换不来民族尊严、人民幸福的。我们要靠坚定的信念,来迎接一切挑战。
三是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丰功伟业,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对党、国家、人民的绝对忠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天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要学好党史,从先烈的鲜血和足迹中感受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四是要坚持真理,坚定信仰,坚持人民至上,就一定要有坚定的执行力。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才能够有所成就,只有在不断磨砺中才能够有所成长,只有在应对各种考验中才能够有所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历史所证明的真理。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是由组织部选拔的干部,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她在村里,为困难群众制作了大棚。她叫黄文秀,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7年4月22日,黄文秀与记者一起在凌云县采访时留下的照片。广西日报记者 陈 强/摄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同志利用周末回田阳县看望病重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因暴雨心系所驻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遇难,年仅30岁。
2019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确实有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做到了“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仰、信念,有着对党、国家、人民的绝对忠诚。甚至在考验来临时,他们愿意为了这个国家,捐弃自己的生命。在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长河中,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永远会被我们铭记和缅怀。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