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刘治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2)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一系列制度建设次序推进。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框架,并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制度,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2018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印发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颁布实施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等方面,形成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和制度架构。

“十四五”至今,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同年,工信部印发了《“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行动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首都的绿水青山,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展示绿色北京风貌,发挥窗口效应,坚持绿色北京战略,把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到2035年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一)自然生态保护

北京将1.1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生态涵养区,占全市面积的68%;同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429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6.1%。2022年底,北京市印发《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保区域生态空间只增不减。

北京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22年平谷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丰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北京市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和平谷五个生态涵养区均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

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中心城区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普遍提升,植被覆盖指数59.5,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绿地服务指数64.4,继续提高。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指数较为突出,其公园绿地15分钟步行到达覆盖率均超过95%。城市生态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2年,全市生物多样性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69种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2020-2022年累计记录108种。北京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蒙古栎林、白桦林、山杨林、元宝槭林、胡桃楸林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及油松林、侧柏林、白皮松林、华北落叶松林等温性寒温性针叶林。全市生态系统类型不断丰富、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向好。阶段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3560种,2020-2022年累计记录6408种。实地记录被纳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外来入侵物种19种,2020-2022年累计记录外来入侵物种24种。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