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刘治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3)

(二)应对气候变化

近些年来,北京持续开展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稳妥推进“双碳”战略。健全“1+N”政策体系,印发了《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碳。202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根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显示,在全国30省市当中,北京2019年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0.81%,为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人均碳排放量4.09吨,均位居第28位。

在全国范围内,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虽然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着一定增长的趋势。与之相反,北京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连续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人均碳排放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北京的碳强度明显优于全国,呈现更好的低碳发展状态。虽然全国和北京的碳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北京碳强度与全国碳强度的比值,自2010年之后明显降低,从2010年的0.36下降到2019年的0.25。

从能源结构上看,经过多年的“去煤化”,煤炭在北京的能源消费量占比中明显较低。2010年,北京能源消费中有将近30%来自煤炭;到2019年,其占比已经下降至1.81%。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煤炭仍然是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从2010年到2019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占比下降仅为11.5%。

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的太阳能、风电、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千瓦。其中,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为340万千瓦,水能装机容量为72万千瓦。这些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应用直接推动了北京市清洁能源的占比不断提高。

北京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严格落实产业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加大对能耗较高、碳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排放较大的工业行业、生产工艺、国家规定落后设备的淘汰和限制力度,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调整退出。“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减量发展、留白增绿、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了更多宝贵空间。另一方面,北京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效水平先进、污染和碳排放低的高精尖产业。2020年,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4%;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分别增长56.9%和58.5%,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7.7%和34.6%。

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北京市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以科学研究揭示污染来源与成因、以有效感知支持精准治污、以先进技术推动有效治污、以开放的态度合作共享环境科技成果。北京市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评价,助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支撑推进北京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环境DNA技术等多种创新监测手段,持续开展涵盖理化指标、水生生物和生境状况三方面的水生态综合监测,并逐步完善本地化水生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