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塑造北京科技创新新动能新优势

奋力塑造北京科技创新新动能新优势

[中图分类号] D616;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0-006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市政府直属综合性科研机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科研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建制化组织作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和城乡发展,加强高精尖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融入“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深化科学技术普及,成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高精尖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国际和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体制改革和先行先试政策的重要实施力量,努力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

紧扣“五子” 联动,深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市科研院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服务兴院、开放办院,谋划和推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智库研究、科学普及、科技服务等重要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院所治理体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深化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服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相关科技服务是市科研院的重要职责。对标对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制定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2020—2023年,牵头承担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3项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加强与国家及北京市有关部门、“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对接,深化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科技力量的交流,在机制创新、项目申报、联合研发、人才培养、成果应用上开展合作。

开放创新促进“两区”建设。发起成立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和开放科学国际创新联盟。2023中关村论坛期间,主办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医药与健康产业国际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与推介等系列活动。联合承办2023年北京科技周,首次在主会场、分会场设置市科研院专题展览展区,推出30余项原创科普展项,服务公众近10万人次。连续多年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并主办有关活动,为促进高水平开放合作贡献了市科研院力量。

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适应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新要求,市科研院成立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专注从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发布《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蓝皮书(2022)》,全国首个科学数据专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多项科学数据成果亮相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7项数据获颁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实施推广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文博等项目,推进数据驱动的智能计算平台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工业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传感与物联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研发与成果转化。

加强民生领域科技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开展科技冬奥成果评估与推广应用,实现食品供应链风险监控预警智能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无缝衔接。开发多尺度高精度街区空气质量与健康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西城区、朝阳区部分街道。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土壤与水体污染示范项目,研发分散就地处理技术,在昌平区开展社区应用示范。围绕老年人行走能力评估与干预、设计康复辅助器具和老年用品等项目开展科研活动,推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语音识别等技术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应用。开展2型糖尿病营养健康干预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营养功能食品。利用新技术推进传播方式创新,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科普教育体验。

推动京津冀协同科技创新。参与城市副中心重大应用场景建设,对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进行声环境管理及噪声控制,完成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任务。推动工业园区废水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技术等20余项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地区示范应用。成立京津研究院、京河研究院、北科邯郸等协同创新平台,牵头发起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和京津冀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运用联盟,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总值超过7亿元。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优化科学技术创新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更好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市科研院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知识智慧和工作热情转化为工作实效。

优化完善组织架构。2021年,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市科研院将院属事业单位进行优化整合并重新设置。改革后,全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调整为7个,数量不到改革前的一半,提升了人、财、物等资源的科学配置效率和使用管理效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设立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究所、信息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所,科研工作提质增量。为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形成智慧养老研究所、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所,盘活存量资源。

明确新发展布局。“十四五”时期,市科研院确定“四二四”发展重点。第一个“四”指巩固和加强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分析测试等传统优势领域。“二”指在科技智库、科学普及两大特色领域实现跨越提升。其中,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基地自2019年10月成立以来,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研究基地”;“北科智库”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200余项,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研究任务,在首都高端智库首批14家试点单位中名列前茅。第二个“四”指前瞻布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与健康、信息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四大创新发展方向。

“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绩效。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以组织实施城市关键基础设施运行风险防范技术与装备研究等重大项目为抓手,将院内财政经费资源、互补性强的人才资源、各具特色的科技平台资源等整合起来,建立跨单位、跨团队、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科技攻关体系,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更好实现“出思想、出成果、出转化、出应用、出人才”。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构建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投融资机构、外部协作单位相互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事企协同、产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持续深化先行先试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近年来,市科研院承担了国家和北京市10余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包括首都高端智库建设、事业单位章程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股权激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动态岗位和编制统筹管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科技成果评价、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等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特设岗位管理等创新举措,全职引进、柔性引进和自主培养认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并在薪酬待遇、科研项目、设施配套等方面为人才提供特殊支持,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到实处。

谋划发展新局,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发力点。”市科研院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担负起市属公益科研院所的职责和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科技创新突出需求导向。在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分析测试等优势领域积极作为,将市委市政府关注的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亟须科技力量破解的难题作为科研指南,为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痛点难点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加强公共科技供给和应急科技支撑,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科技保障。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领域选好新赛道,开展新材料研发、评价与应用,开展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成果转化与应用,开展生物技术研发测试与服务,开展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打造创新发展新名片。

科学普及注重实际效果。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贯彻落实市委主要领导对国家自然博物馆调研时的指示精神,高质量推进国家自然博物馆建设。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为依托,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麋鹿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以“天文创客开发平台”“天文演播室”为主体的天文科学创意工作坊。依托“两馆一中心”(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科普场馆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专业力量,打造“文化+科普”“教育+科普”“旅游+科普”等应用场景,推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社会,提高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深化科普和科研互促发展,加强新媒体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应用,打造科普文创品牌。

智库研究强调质量为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理论阐述;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首都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瞄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京津冀协同创新等主题,开展首都高质量发展研究,不断提高智库研究的思想分量、建议质量、价值含量,努力成为科技发展方向的研判者、决策咨询服务的提供者、科技发展舆论的引导者、决策方法工具的创新者、科技交流合作的推动者,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需求。

科技服务追求特色品牌。在城市运行管理、资源环境、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扩大分析测试、检验检测、评估评价等科技服务的覆盖面,以技术许可、技术转让、作价投资入股等形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力。搭建科技成果项目库、需求库、案例库、评价方法库,通过中关村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平台,对科技成果进行推介和对接。发挥北京北科中发展启航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期项目,引育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创新生态激活发展动能。与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三城一区”主平台、相关区、城市副中心以及各创新主体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承接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参与建设应用场景,锤炼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与在京高校院所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智库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建设科教创新平台、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定期举办论坛会议、开展科普教育合作等,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创新。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榜单,加强与科技领军企业在创新平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科技研发合作、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形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培育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伍建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黎晓东,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