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专精特新”与德国“隐形冠军”的比较
面对上述问题与障碍,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我国“专精特新”与德国“隐形冠军”来看看我国质量强国建设与质量管理究竟面临着哪些具体方面的问题。
1.总体情况
我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的中小企业。德国的“隐形冠军”则是指优质企业,是金字塔的顶端。这一概念由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即专注于某一行业领域做精做强,建立独具特色的品牌,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最终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质企业。按照西蒙的评定标准,截至2019年,全球“隐形冠军”企业共计2734家,德国以1307家位居榜首,占总数的47.8%;美国、日本分别有366家、220家;中国有92家,位居第四位。
2.提升创新能力方面
德国政府是通过设立创新基金与创新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的,其中就包括通过创新基金和创新计划解决中小企业自有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3.质量品牌建设方面
德国通过推行严格的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塑造“德国制造”品牌形象,助力中小企业质量提升。1917年,德国设立标准化协会,开创了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对合格的产品颁发质量认证证书。德国至今大约已有30万个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组织对制造业进行指导、监督,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约90%的标准可以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我国对中小企业质量品牌的引导和培育较为薄弱,目前在《“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将“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开始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品牌质量提升。在过往的质量品牌政策中,政策对象更多是面向所有行业、搞“一刀切”,针对性和适用性都很弱。此外,我国行业协会和联合会的作用有限,无法及时制定行业或团体标准以规范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对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不够充分。
4.产业生态打造方面
德国强调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德国政府并不直接挑选产业集群资助对象,而是通过竞争的方式使具有成长性的或已崭露头角的集群脱颖而出。这些集群以具体项目为导向,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各个参与者依据自身优势在产业链条上发挥作用。这使得公司可以与供应商、消费者、大学、研究中心、职业学校,甚至是竞争对手一起工作,共同推进品牌质量建设。
我国目前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部分集群规模偏小,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产业集群内外部协作不顺畅,部分产业集群链条较短,只形成了形式上的空间集聚,相互间深度的协作配套合作有限,影响了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利益合作机制。
5.融资担保支持方面
德国通过建立政策性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等政策,完善“隐形冠军”金融支持体系。
当前,我国还要继续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其中,在间接融资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大额贷款所需要的担保物或抵押物,难以获得银行中长期信贷支持。
6.人才培养方面
德国建立了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了两个体系之间的衔接。其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了德国技术工人的素质水平,即将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密切结合,以企业需求为直接导向。85%参加“双元制”学习的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中小企业,为“隐形冠军”获取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尽管我国人社部联合其他部门已出台《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但其中一些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完善提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