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强国讲堂】杨丹辉:我国建设质量强国的举措进展与问题建议(2)

二、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问题与障碍

第一,要素供给质量不高。一是劳动供给质量低。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传统劳动力供应还难以适应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高等及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专业门类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较低,供给与需求出现错配。二是装备、技术供给质量低。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还难以与智能制造发展态势形成匹配,急需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全球产业链的关键制高点掌控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数字经济虽然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但是底层技术和基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品牌供给质量低。多数企业品牌形象不够突出,缺乏高品质和个性化的产品,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数量不够多,在规模、效益、质量等方面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待完善。目前,我国质量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质量标准体系结构不够合理。一是质量基础设施硬件和技术能力不足,成为部分民营企业质量提升的瓶颈,导致质量效益不高,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甚至还存在质量隐患。二是我国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支撑力不够,质量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认证认可有效性不足,不少核心技术存在空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特别在国际标准制定与认证认可领域,难以掌握标准的话语权,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状况。三是质量基础设施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作用还未充分发挥,难以适应质量发展需要。尤其在以政府主导型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与行业、企业质量技术体系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第三,质量治理体系建设滞后。一是质量立法滞后于经济发展,尤其对新兴数字、平台经济和传统经济缺乏统一协调性。执法手段单一化、简单化,惩罚性制度震慑力度不足,难以对弱势消费者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二是质量文化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质量意识不够深入人心,缺乏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宣传和引导。三是质量管理的数据化面临挑战,包括数据完整性的挑战、数据质量的挑战、数据隐私的挑战。四是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健全。当前市场监管以行政监管为主,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度不足,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不到位,事后监管模式盛行。此外,监管部门间信息壁垒、职责边界不清等问题仍然存在,造成监管资源分散,甚至出现监管缺位、相互推诿等现象。

第四,结构障碍与成本压力并存。一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典型的后发性和压缩式特征,导致我国经济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在这一现实国情和发展路径下,粗放式发展理念叠加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结构及文化传统,我国工业品和服务业市场的多元化程度高,需求差异大,质量诉求分化加剧。二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要素成本攀升,加之外部环境严峻,企业经济环境不稳,提升技术工艺水平的投入压力增大。三是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速,但对于微观主体而言,这两条转型方向及其技术路线同样面临“难”和“贵”并存的问题,在战略时机选择和决策效率等方面,不少企业需要重新调整和部署。四是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师培养中质量导向不够突出,各类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滞后。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