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门见书香成为更美好生活标配

让出门见书香成为更美好生活标配

“好希望小区附近有个城市书屋,闲暇时约上朋友一边看书一边喝茶。”日前,有市民表示,希望身边有更多的阅读空间,满足阅读需求。记者梳理武汉城市留言板上近日关于增加城市书屋或图书馆留言发现,相关部门都作了积极回应,要么公布借阅点,要么表示相关工作正在推进或即将完工。

XxjpsgC007073_20230517_PEPFN0A001

5月16日,市民在南昌市孺子书房·东湖意库馆内阅读。孺子书房打造了舒适的阅读空间,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新华社照片,南昌,2023年5月17日。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箱储卷轴心常逸,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生活的需要,体现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书香中国、书香社会,阅读圈是重要载体。阅读空间是城市的文化“标点”,接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方便群众阅读,丰富精神生活。如果说公共图书馆是支撑全民阅读的主体,分布于各个社区的城市书房、街边“微·书馆”等阅读空间就是神经末梢。

阅读空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阅读空间建设,是延伸和拓展图书馆阅读功能,方便市民就近阅读,打造全民阅读新平台,把书香社会建设向纵深推进的惠民举措。一些城市的阅读空间实质上就是“图书馆+书店”,拥有一定的书源支撑,实现借书、购书、看书“三位一体”。在这里,市民可以品一杯茶,读一本书、看一份报,轻松享受“家门口”的阅读体验。

阅读圈硬件建设靠投入,这只是第一步,能够有效运营,才能真正形成阅读圈。与硬件投入相比,建一处活一处,运营好更为重要。为增强阅读空间可持续性,一些城市在融合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如杭州市“西湖书房”通过与喜马拉雅合作开展有声图书服务,烟台市在社区图书馆中开设咖啡厅等,使运营经费自给自足得到保障。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丰富业态,借着阅读空间融合发展,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培育出造血功能,才能真正让文化活动持续热起来,推动书香社会由虚变实,不断增强质感。

基于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与阅读方式的差异化,采取差异化方式满足需求,才能触动阅读“兴趣点”。除了常态化更新丰富图书资源,还应在精细化、精准化上下功夫。针对青少年特点,可建立积分机制,并辅以适当激励;针对部分上班族的生活节奏,不妨将阅读空间办成放松身心的场所;针对老年人养生保健需求,可组织经验分享活动;还可以通过阅读家庭等级评比等,将阅读深度引入居民生活。

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之下,阅读方式多样性乃是必然之势。电子读物的兴起,必然相对冲击纸质读物的阅读量。如今,“低头族”随处可见,电脑阅读基本普及,干净又便捷,肯定要把一部分手捧书本的人拉过去。看电子读物的人多了,读纸质书籍报刊的人难免相应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纸质图书的存在价值就打折扣了,更不能认为建设城市阅读空间意义就不大了。电子读物与纸质书各有受众、各有长处。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完全可以多种阅读方式并存,更大程度地满足群众各取所需。

打造城市“15分钟阅读圈”,让书香充满街巷,让文化浸润生活,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广大群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