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陈坚: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致敬改革开放45周年(4)

二、改革开放2.0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跨入新时代

这一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尤其是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来,社会主义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以及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党的自身建设同样面临很多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任务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开放具有哪些特征呢?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从单向度、渐进式的探索模式到有顶层设计的全面深化的改革模式;二是从单向度对外开放,倾向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到双向度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基本平衡;三是从单向度学习、适应规则到积极参与制定并主导规则,比如参与制定世界性与区域性经济合作规则。

(一)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再出发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认识到,好改的都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改革不能再修修补补,必须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度改革,形成稳定性的制度。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目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推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刻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主干作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着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比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些根本制度都是不能动摇的。基本制度,就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的制度。比如:体现在政治领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体现在经济领域,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制度,就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涉及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包括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法治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优势,其发展速度和执行效率要优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法国知名学者戴维·戈塞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使得中国有了连续数十年的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证明了中国治理体制的高效和成功。他表示,从具体的国家治理来看,中国执政方式优势明显,尤其是中国政策具有延续性。也就是说,中共长期执政,可以按照“五年规划”持续推进国家治理和进步,而西方政府的政策只能着眼于任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改革开放45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型

经过数十年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从以往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发展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不再集中在物质的短缺上,而是集中体现在发展的质量上,也就是要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怎么实现?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制度优势,攻克科技难关。另一方面,要组建大批国家实验室,加大科研投入,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比如推动数字产业化、北斗产业化,确保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比重。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如果再低一些,就容易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制造业。所以,我们要重视抓好制造业。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里提到,国内国际双循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对外依赖过高的风险。近几年,随着世界形势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的64%,降至2020年的31.5%。也就是说,通过畅通内循环,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要形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联动为核心引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