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习《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日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分7个专题,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216段重要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大意义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学习这部专题摘编,首先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大意义的深刻论述。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我国的治理,基本单元是县(市、区),基层基础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任何一项群众性工作,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口号再多,规划再多,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做不好的。基层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把基层治理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社区是基层基础,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是城乡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办好‘一老一幼’等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显著优势,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好”。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纵观各国治理实践,如果社会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整个社会也可能陷入动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在认识上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转变。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列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牢牢把握基层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基层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打下坚实基础。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善为国者,顺民之意。”基层治理涉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许多方面,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的目标要求。加强基层治理,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注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农村“三留守”人员等困难群众,多次强调要对他们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现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街乡一线有责无权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把为群众服务的资源和力量尽量交给与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组织去做,增强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要坚持以街镇、居村为重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落地,使基层有更多精力和能力做好服务管理和保障民生工作,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要持续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统筹机构设置,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办理环节,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真正做到简约高效便民。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基层治理体系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面对人口大规模流动、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多元化的复杂形势,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格局,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

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做好基层治理的重要前提。《论述摘编》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基层民主的许多重要论述,强调要依据宪法法律完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推动在城乡社会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在各个层级、各个方面同群众进行协商;要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加强议事协商,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要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监督落地,让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社会事务特别是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处在群众工作第一线,要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体系优势,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正确引领群众,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服务资源,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为构建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指明了方向。社会化,就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法治化,就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治理顽症难题,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智能化,就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基层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专业化,就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基层治理人才,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乡社区。

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此后,“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我们做好基层治理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结合新的形势推广“枫桥经验”,并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针对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较多的状况,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提升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和水平。

为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须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好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注重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各类组织章程,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

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一个地方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形同虚设,基层治理就会处于瘫痪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全面增强党对各类各级社会组织的领导。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基层治理直面人民群众,涉及的都是群众切身利益。基层政治生态如何,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整治,当前基层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还要看到,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对基层贪腐、执法不公、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问题,要坚持“常”“长”二字,建立查处和纠治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基层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要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干力量下沉,完善有序流动的机制,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针对广大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强调要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基层治理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忌讳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花拳绣腿、弄虚作假。基层治理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基层干部承担,决不能让他们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各种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之中。各地方各部门要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把为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特别是要防止各条线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切实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广大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好落实、服务群众。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