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塞制度
居延简记述着非常丰富的长城管理制度,比如烽火制度。烽火台就是烽燧,用于登高候望敌情。烽燧是河西边塞防御体系中最基层的单位,一般情况下每隔1300-3000米就有一个。很多简牍就是出土在烽燧里,比如1907年,斯坦尼在敦煌汉代烽燧里发现的第一批700多枚汉简。燃放烽火、烽烟是用来传递信号、警报用的,烽火的器具主要有苣、积薪,苣就是火把,传递信号靠的是点燃积薪。
《塞上烽火品约》记载了怎样使用苣和积薪。该简册共17枚,针对不同的敌人数量和进攻时间,对如何燃放烽火、升降各种预警信号作出详细规定,对我们研究汉代塞防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价值,比如规定了在匈奴入侵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动向,以及天气异常的情况下,如何及时报警,包括怎样燃放积薪、无法燃放时怎样做等。
《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于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正面内容是《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的事由,背面则列举第十三至十八隧守御器备缺乏的情况。檄文非常完整,详细记载了这名候官由于没有做好整顿羊、马、牛圈,检查积薪、火把、守备武器库,在接受检查时被上级追责,以及如何处罚等情况,对我们研究居延防线,尤其是关于设施、吏卒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家国情怀
历史就像一条长河,在这条长河里,既有杀敌报国的男儿,也有为国奉献的女性,比如汉简里就记载了很多为了国家安宁通婚、远嫁异域他乡的公主。我们的馆藏简牍所记载的最著名的就是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一生历经了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三嫁乌孙王,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她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70岁时,她上书给当时的汉朝皇帝,表达了思乡之苦,同时请求将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乡。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在72岁时如愿回到汉朝,当时的皇帝亲自出城迎接。
《龟兹王夫妇留宿悬泉置》记载了龟兹王途径敦煌悬泉置时住宿的情况。同行的龟兹王夫人是解忧公主的长女,也是汉家血脉,汉皇帝作为“娘家人”见其返乡也是特别高兴,沿途自然是高规格接待。悬泉置是怎样接待的?根据记载,悬泉置为龟兹王夫妇专门准备了坐卧生活用品,在悬泉置堂上放置有一张八尺长的卧床,床上有青黑色的帷帐,在转舍内供人坐用的床也设有帷帐,专供龟兹王夫妇使用。
(四)中西交流
记载中西方交流的汉简也有很多。比如,《狮子西来》是一篇出土于悬泉置的简文,记载了一段涉及中外的招待记录:其一只以食折垣王一人师使者,只以食钩盾使者迎师子。这里的“师子”指的就是狮子,“钩盾使者”据研究应该指的是宦官,而“折垣”是一个国家,但据研究并不是西域36国中的一国,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一个。《悬泉浮屠简》类似于今天的请柬,内容为: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会月廿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其大意是,一名叫“谭堂”的佛教弟子发出的宴请信。其中,“浮土”属于佛教语言;“少酒薄乐”是客气话,即略备薄酒;“会月廿三日”是说宴会时间,即本月二十三日;“小浮屠里七门西入”是告知具体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小区门牌号。据研究,《悬泉浮屠简》应该是写于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证明佛教在此时已进入中原传播。
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甘肃简牍文献,既是丝绸之路上你来我往、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又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而我们也正在这一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不断推进以简牍学为基础、与多学科交叉的整理研究,多措并举建立简牍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简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续千年前的简牍文献的生命,再次激活藏于字里行间的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从而更好地“简”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