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年行动计划注重推动绿色发展,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十大行动之五“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提出,要开展运输结构调整专项行动,促进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运输,提升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能力;要推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调管理,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要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发展。
一是开展运输结构调整专项行动。促进重点区域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推动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积极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具备条件的沿海及内河主要港口重点港区基本接入集疏港铁路。加快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运输,形成一批江海河联运精品线路。提升城市绿色货运配送能力,构建“外集内配、绿色联运”的公铁联运配送体系。
二是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推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调管理。推进交通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线位、桥位、水域岸线等资源。加强邮件快件过度包装治理,全面提升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水平。联合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提升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比例。
三是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推进列车鸣笛等铁路噪声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有序推进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持续提升机动车维修服务能力。持续开展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推进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监测监管试验区建设。健全邮政行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逐步停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
四是加强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推进生态选址选线,强化生态环保设计,积极推进交通绿色长廊建设,减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影响,严格控制对生态敏感区的占用。
五是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年度评估办法、公路水路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等。优化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数据更新。做好《船舶能耗数据和碳强度管理办法》贯彻实施。研究制定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方案、航空碳市场实施方案,出台《推动邮政快递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
六是推动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发展。加快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在中重型卡车等载运装备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能营运车辆应用。建成一批邮政快递业绿色网点和绿色分拨中心。
十大行动之六“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强化行动”提出,要构建现代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要加强交通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一是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提升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强化质量安全监督,开展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铁路设施设备安全监管,加强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加快推进危旧桥梁改造、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灾害防治等工程实施。持续深化农村公路“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及其桥梁隧道隐患排查治理。
二是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向事前预防转型,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持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施设备系统运营技术规范,健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健全道路运输安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重点监管执法信息及时共享。健全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船舶检验服务考核评价和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寄递渠道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制度落实,坚决防范危险禁寄物品流入寄递渠道,深入排查整治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内安全隐患,防范机械伤害、车辆操作事故。
三是加强交通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成综合交通运输调度和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各级交通运输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已运营的公路应急储备中心数据全部接入部级系统。加快推进三亚救助机场、天津飞行基地、东营救助基地、宁德救助基地等项目建设,开展海口救助基地扩建工程、万宁应急抢险打捞综合基地选址立项工作。实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岸基系统升级改造和海区中心水上安全通信电台升级改造。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十大行动之七“交通运输开放合作提升行动”提出,要推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推动国际运输便利化,加快建设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推进交通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全球交通合作。
一是建设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准确把握国际中心的发展定位和使命任务,充分发挥国际中心的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作用,有效整合交通国际合作各方资源,支持国际中心承办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并设立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充分利用国际中心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可持续交通发展,强化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把国际中心建设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全球高端智库、高端展示平台、高端人文交流基地、交通国际人员的储备基地。
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巴基斯坦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中缅木曼铁路等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中吉乌铁路、中尼跨境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中缅高速公路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珲乌高速防川至珲春、白临高速白山至临江、抚长高速抚松松江河至长白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黑龙江、鸭绿江航道建设,推进图们江航道整治,积极推进瑞丽江、红河航道建设,加快建设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
三是推进国际运输便利化。充分发挥国家便利运输委员会机制作用,推动落实边境口岸汽车出入境运输中央财政事权改革,完善支持政策和配套制度体系,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际道路运输合作文件商签和实施,推动中欧公路直达运输试运行。完善基于北斗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推动优化国际道路运输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监管与服务提升工程。
四是完善交通国际合作机制。用好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运输合作分委会、中国-东盟(10+1)交通部长会议、中国—中东欧交通部长会议、中德交通论坛、中日韩运输与物流部长会议等现有合作机制,巩固与有关国家交通领域务实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部长会议、中沙(特)部长级合作机制、中土(库曼斯坦)合作委员会交通物流合作分委会等新机制,不断扩大全球交通合作“朋友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