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关乎国运,创新决胜未来。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就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面对这样伟大的目标和历史使命,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让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共识。

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建立各类科研院所阶段、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阶段、技术创新工程阶段和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国的科技创新是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围绕国家安全等重大军事问题展开的专项攻关,“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其重要的标志。此时国家创新模式是“政府主导”,创新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指令,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它们的现实成果,当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任何风险和责任。第二个阶段的科技创新模式是计划主导模式,国家通过出台系列的计划,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大成果推广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引领国家科技创新方向。第三个阶段是1995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给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带来重大改变,企业创新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并开始注重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1996年,国家启动《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1997年,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第四个阶段是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也就是说,只有在政府主导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创新服务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形成整体性的、互动良好的机制,并形成持续的创新动能,才能从根本上建构起国家超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地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在有计划的战略性全局性谋划下加快发展。在今天,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决定国家存续和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否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

强固科技发展之本,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了76%,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202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也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降低了企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加快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当下,我国企业科技在研发与数量上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在不断增强,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10月的《全球企业创新指数2023》报告显示,华为、国家电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等6家中国企业的科学研究实力已进入全球前20强,国家电网和华为的科技创新能力尤为突出。而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有7家企业进入前100强,国家电网、华为和OPPO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华为在新能源、先进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行业的综合排名也进入全球前10强,分别位居第5位、第8位、第6位和第2位。显而易见,中国企业在创新主体、创新环境与创新机制的系统协调中已“聚沙成塔”,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中走出了一条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创造的强企、强国之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激活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对大国竞争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成为大国角力的关键力量。中国是科技大国、人才大国、市场大国,但高精尖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和大国地位不匹配,核心产业骨干人才供给不足,科技和产业发展中尚存在一些“卡脖子”问题,这都与创新人才的缺乏密切相关。创新的本质是人才创造力的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将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质量、重贡献转变,其核心就是要尽快建立起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遴选、培育和发展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纳入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由此可见,机制的建设与创新是整体创新的根本保障,只有科学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制度,才能为自主创新解除束缚,才能有效推动科技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比如,开展基础研究,就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本路径。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对于推动前沿技术突破、促进科技的创新扩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基础研究的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基础前沿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焦点。目前,我国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制定了从人才、资金、平台建设到管理方案、工作原则和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一揽子行动计划。着力于科技创新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对于改变国家创新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进入21世纪,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中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也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加快推动科技核心要素聚集与产业化发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说到底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是形成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它们不仅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及数据等实体要素,还包括科学创新精神、价值观念等虚拟要素。增强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尤其是核心科技创新要素的聚集与整合,通过核心要素的聚集与整合打通产学研创新链和产品研发的产业链,并获得企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保持创新活力、稳定研发队伍以及根据随时随地的市场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统筹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工程一般都需要广泛调动多个国民经济生产部门和专业技术部门进行协同合作。举国体制战略性地集中优势力量,以攻克重大项目或完成重要任务为主要目标,“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工程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成功。科技重大专项如“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复兴号”驰骋神州,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实现重大突破,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发挥紧密相连。这一体制既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自主可控,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科技强盛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社,2024年2月1日。

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③《政府工作报告重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政府网,2024年3月5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