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昔底德陷阱”及其批判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一个观点:“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达对于雅典崛起的担心,使得战争无法避免。”但是修昔底德本人并未提过“修昔底德陷阱”一词。“修昔底德陷阱”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正式提出。格雷厄姆·艾利森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修昔底德陷阱已经在太平洋地区凸显”。格雷厄姆·艾利森所说的“太平洋”其实就是中美关系。
2017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中进一步对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进行了阐述。格雷厄姆·艾利森认为,崛起一方感觉比以前强大了、富裕了,应当得到更多的尊重与关注,并且拥有与自身实力相称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守成一方则会感到恐惧,因为一直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随着实力的增长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反对意见了。崛起一方的自豪感逐渐变为自大,守成一方的恐惧,极端点说会陷入偏执,由此就产生了误解。
虽然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一个概念,但他并不认为“修昔底德陷阱”绝对不可避免。我们知道,这种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在500年中一共出现过16次,其中12次演变为战争,剩下的4次避免了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我们要对“修昔底德陷阱”进行批判。第一,“修昔底德陷阱”是“新瓶装旧酒”。“修昔底德陷阱”这一概念建立在多个现实主义观点基础之上,并非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比如,一是“修昔底德陷阱”借鉴了《权力政治论》的相关内容。二是“崛起国”和“守成国”提法,来源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中的“挑战者”和“主导国”。奥根斯基认为,国际体系中一个新兴大国崛起后,会成为要求改变现状的“挑战者”,而体系的主导国希望维持现状,由此双方产生围绕国际秩序主导权的竞争,很可能会以战争收场,最终完成权力转移。三是“修昔底德陷阱”最能反映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米尔斯海默的观点:在国际体系中,修正主义国家总会力图攫取权力和主导地位,甚至不惜以武力改变现状。
第二,“修昔底德陷阱”牵强附会。修昔底德本人并没有讲“修昔底德陷阱”,这只是一些现代人根据他们的政治需要对历史的一种断章取义。
第三,“修昔底德陷阱”不符合现实。美国国际关系史专家刘易斯·加迪斯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四十年间,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长和平”的状态。
第四,“修昔底德陷阱”忽视了人类的能动性。不管是守成大国,还是新兴大国,都要用智慧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彼此的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