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依托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8所高校,组织开展“信仰行”优秀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理论文章评选活动,分别评出一等奖作品各5篇、二等奖作品各10篇、三等奖作品各15篇,现将一等奖作品进行展播。
“艺术+虚拟偶像”模式赋能京郊非遗文化传播研究——通州区张家湾镇“花丝镶嵌”技艺的保护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
黄嘉怡 张乐然 尹语桐 李想 刘志璇 韩霓 张燕樑
摘要:调研报告从乡村文化振兴和虚拟数字产业振兴的角度,综合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等方法,探索“艺术+”模式,深入乡村,围绕“花丝镶嵌”工艺进行多维度衍生创作,以“艺术+田野调研”“艺术+虚拟偶像”“艺术+原创歌曲创作”等形式赋能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影响力,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奋斗为民。同时,项目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主题与高校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将不断激发当代青年的力量,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充分体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关键词:花丝镶嵌;虚拟偶像;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
一、研究概述
本项目所属类别为文化强国建设及乡村振兴主题实践类调研类,以下将围绕该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研究背景
项目紧跟时代发展,着手打造中国虚拟偶像IP,结合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1、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多样化传承的道路探索
2、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新动能
3、虚拟偶像民族声音IP化,推动非遗文化声音IP化道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奋斗为民,将虚拟偶像引入课堂,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主题与高校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在思政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不断激发当代青年的力量,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充分体现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项目计划开展三类“艺术+”模式探索。一是“艺术+田野调查”、二是“艺术+虚拟偶像”、三是“艺术+音乐创作”。
一是深耕乡土文化,形成花丝镶嵌创意传播方案,探索乡村非遗文化的多种创新表现形式,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打造中国特色虚拟偶像IP,助力花丝镶嵌可视化传播,促进艺术助力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激发优质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动能。
三是聚焦音乐创作,定制花丝镶嵌宣传主题曲,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非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故事,助力花丝镶嵌技艺传播。
(三)研究方法
为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艺术+”模式,本研究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分别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
二、原创音乐创作实践——“艺术+原创音乐”
调研过程中,针对张家湾“花丝镶嵌”技艺的创意传播方案,项目成员创作“花丝镶嵌”主题曲《锦瑟年华》。主题曲《锦瑟年华》的风格较为流行化,编曲整体以钢琴+弦乐为伴奏基底,民族传统乐器古筝+曲笛为副旋律,同时选择了中国大鼓作为主体打击乐器,充分挖掘五声调式的特点,打造大气磅礴又不失动人细节的歌曲形象,以表现“花丝镶嵌”在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界的极高地位。另外,受“花丝镶嵌”工艺品的锻造过程启发,编曲中加入了许多高频的小打音色,作为“金石之音”的拟音展现。
根据“花丝镶嵌”“燕京八绝”之一的历史地位,歌曲在前奏中加入了一段京剧念白,并在演唱方法上别出心裁:通过采样学院学生过往演唱素材,运用智能算法,将AI歌姬的流行唱法与戏腔结合演绎旋律,呈现出“秉承传统,融合现代”的“花丝镶嵌”工艺魅力。歌词(附录1)结合“花丝镶嵌”技术所展现的文化特征,搜寻了许多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词,如《喜迁莺·霞散绮》《连昌宫词》《宫中行乐词》《湖州贡焙新茶》《玉楼春·昭华夜醮连清曙》等,借用花丝镶嵌厂展册中工艺品“天坛祈年殿”“紫气东来”“国色天香富贵壶”“鸟集鳞萃富贵锁包”的形象作为歌词意象,以文字绘出“花丝镶嵌”工艺品绚丽夺目的光彩。
三、北京花丝镶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田野调查”
(一)花丝镶嵌的介绍
“花丝镶嵌”技艺,简称“花嵌”,又叫“细金工艺”,该工艺有着清宫造办处历史背景,承袭和发扬了历代皇家风格,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技艺和北京独有的宫廷传统特色和地方色彩,被誉为“燕京八绝”之一。
八大工艺过程
“花丝为骨,镶嵌做饰”,一件精美华丽的“花丝镶嵌”工艺品需要结合多种工艺和复杂的工序。其中花丝选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大工艺过程;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手工打造成托和爪子形凹槽,再镶嵌色泽美丽的宝石。
(二)花丝镶嵌调研情况
1.被访者简介(“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
本次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实地调研中,团队有幸采访了中国美术工艺大师、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树文、 国家高级技师、“花丝镶嵌”非遗技术通州区首席技师张春源,以及“花丝镶嵌”创新技艺代表周四军。
(1)中国美术工艺大师、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树文
首先,王树文大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南京长江大桥”,从作品切入介绍了他在制作过程中利用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和抛物线等技巧突破难关。该作品制作成功后屡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国礼赠予外国领导人。
随后,王树文结合历史发展就“花丝镶嵌”技艺向同学们展开详细阐述。王树文强调,北京地区的“花丝镶嵌”技艺有着浓厚的皇家文化色彩,正是与北京地区的明清皇家文化相结合,才形成了具有庄重华贵特质、皇家贵族气派、与民间工艺不同的独特的北京“花丝镶嵌”技艺。制作“花丝镶嵌”是一个反复性的劳动,需要有较强的耐心。希望青年一代发扬文化自信,喜爱、接受、传承“花丝镶嵌”技艺。王树文表示,自己近年来也奔赴祖国各地,传播“花丝镶嵌”技艺,培养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希望以此更好地传承传播“花丝镶嵌”技艺,让中华民族的思想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做事。
最后,王树文对我们身处传媒领域学习的同学们寄予厚望。他希望广大传媒学子能勇于承担起宣传民族文化,宣传文化自信,宣传民族自爱的时代重任,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花丝镶嵌”非遗技术通州区首席技师——张春源
项目组成员对国家高级技师、“花丝镶嵌”非遗技术通州区首席技师张春源进行采访。张春源大师自1971年参加工作以来,已在“花丝镶嵌”领域工作50余年。他结合自己在“花样组”工作时完成的“十一世班禅金印”“十三陵金丝扇”“卡塔尔国王宝刀”等重要作品的“花丝镶嵌”技艺制作过程,深情回顾了自己扎根行业努力精进的经历。他提到,北京地区的“花丝镶嵌”技艺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扎实的技艺根基,但在设计文化盛行的当下,如何将这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结合,与其他工艺跨界融合,是当代传统工艺美术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做好“花丝镶嵌”需要胆大心细,要在受阻时积极改变方向、寻找新思路,并及时总结经验,懂得“到一定的火候就知道要回火”。
(3)“花丝镶嵌”创新技艺代表——周四军
区别于前边采访的两位大师,周四军老师则更擅长于不同技艺间的融合碰撞,是“花丝镶嵌”创新技艺的代表之一。在采访过程中,周四军从当前传统工艺的困境、传承等方面入手,指出如何让“花丝镶嵌”产品在工艺设计、价格上更加亲民,是推动目前以“花丝镶嵌”为代表的手工艺品更好传承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青年手工艺人才的储备,在传统工艺的传承链条中也颇为关键。目前,国家正尝试在相关职业院校增设相关手艺课程,将政策扶持与流通性渠道的拓宽相辅相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提供政策保障和渠道支持。
在谈及视频是否可以成为开拓年轻人市场的问题时,周四军表示,首饰类作品美观且轻便,呈现较为直观,溢价率适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是拓宽宣传销售渠道的好方法。他同时勉励青年技艺传承者们:“学习任何技能、掌握任何技法都很不容易,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真心地喜欢自己所做的这件事,这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唯一途径。”
2.花丝镶嵌发展现状
(1)制作工序复杂、成本高
“花丝镶嵌”工艺需要锤炼大量真金白银,并糅合各民族各地区的特点,所制作出来的产品技法精湛,品种繁多。
(2)面临失传险境
但传承人鲜有青年人接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上升,不少青年人认为手工艺耗时颇多,不愿进行学习,而可以传授的后继者愈来愈少,急需具有耐心和细心的安心于传承的学徒,但社会上了解“花丝镶嵌”这一工艺的人并不多,可筛选的范围较小,而对于其他相似的传统工艺,群众的认知面更加窄小。同时,在传播方式上,大多数是以传播精神为主,缺少了技法的教授;有些方法是传统的师徒相继授课,传承范围较小。
(3)暂时无法实现商品化量产
产品以高端定制、文物复刻、国家礼品为主,产品大多体量较大、极尽工巧、装饰风格传统,因此耗工费时、价格昂贵,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家庭作坊中大多由技师或技工组成,基本不具备独立设计能力,多以从事小件饰品或局部部件的代加工为主。
在此背景下,如何理性面对社会转型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宣传等不同视角做出转变,已经成为当前“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
(4)社会价值重构活态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物质价值发生变化,曾经的“奢侈品”已经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同时,消费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也为“花丝镶嵌”器物纹样与造型的设计提供了十分自由的发挥空间,不再受到“样”的局限。这些转变通过形式得以体现,内涵却深蕴其中,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提供了更加丰富选择。因此,传承主体与市场是否能够及时、准确捕捉到它的转变,并作出积极的反馈,将是影响“花丝镶嵌”工艺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3.花丝镶嵌技法类型
东方花珍“花丝镶嵌”制作的主要流程:设计、制图、塑型、制胎、制丝、花丝造型、錾刻、烧蓝、攒焊、镀金、压亮、镶嵌、配座、质检。且每道工艺需质检部门确认后方可交付下一道工序,追求极致的表现和艺术价值。
(三)花丝镶嵌艺术价值
花丝万缕织金冠,妙手镶嵌有乾坤。“花丝镶嵌”的制作过程相当繁杂,一件作品从设计到完成细分有20多道工序,涉及上百道技艺。“花丝镶嵌”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价格不菲的原材料,更在于其所具备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每一件作品都无不展现出创作者的技艺水平、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四、虚拟偶像
(一)虚拟偶像介绍
产业现阶段遇到了如何获得稳固的大规模相关网络社群粉丝的问题,声音侵权、“表演”侵权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打造中国虚拟偶像品牌IP,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虚拟产业经济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时代诉求。
(二)虚拟偶像市场调研情况
虚拟偶像市场调研情况
(三)虚拟偶像发展价值
1.深入挖掘虚拟偶像行业的发展逻辑
2.发掘中国虚拟偶像产业的潜力和特点,推动中国虚拟偶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
3.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国风虚拟偶像文化振兴——虚拟IP设计实践
虚拟偶像IP“缨”,以“花丝镶嵌”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人物遵循“气质+定位+元素”的设计理论框架,结合“花丝镶嵌”经典作品金竹叶桥式簪、三尾偏凤钗、繁花绿珠耳坠等,推广非遗文化可视化传播,提升交互性,提高传播效率。
在设计出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物故事的背景设定。主人公赵缨在进行对“金竹叶桥式簪”文物修复仿制的采风过程中误入了不同时空的赵缨儿身上,在与同为工匠手艺的母亲赵氏朝夕相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领略手工艺人的匠心、爱心和恒心,从而更好地完成“花丝镶嵌”的饰品修复与仿制,传承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
在完成虚拟偶像IP形象设计后,产出IP形象衍生的实体文创,例如立牌、手机支架、徽章、书页夹、云锦纹回形针(附件2)。利用非遗IP的跨界营销,努力创新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讲好非遗文化故事,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故事营销、使用营销、情感互动营销,增强文化传播的渗透力和传达力,使“花丝镶嵌”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发展活力,实现价值再造、价值增值。
六、总结
项目组成员充分利用暑假时间,积极响应当代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的号召,走出教室校园,走入工厂车间,发挥传媒优势,结合专业特长,制作更加适应当今网络化、数字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宣传视频、原创歌曲、可视化虚拟形象,将进一步推动更多年轻人了解、接受“花丝镶嵌”工艺,鼓励更多青少年加入到“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队伍中,进一步推动“花丝镶嵌”工艺立体化、可视化传播,拓宽销售渠道、增强传播效果。
附录1
《锦瑟年华》歌词
午梦长,金枝向秋风
望仙楼,九天歌一声
寻春半醉回 玉楼巢翡翠
金殿锁鸳鸯 蓬莱日月长
炫转荧煌照天地
玉树流光照后庭
九枝擎烛灿繁星
浮翠流丹 三千珠履
十二金钗 玉锁鸣春雷
月沉钩,帘卷未央楼
霜凝寒,宫阙锁清秋
传奏紫笋来 快兴到金壶
花笑金钿动 紫气满函关
珠帘玉柱疏影摇
银烛红莲照瑶华
鸾凤交舞乐盈虚
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附录2
(本调研报告仅代表作者团队观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联合启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反响热烈。有效引导高校学子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夯实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2024年,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将继续联合首都部分高校、北京市各区各系统单位,扎实推进“信仰行”系列活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