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把握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2)

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d8f9d72a6059252dd42a3dba17cd143b5bb5c9ea134d

徐洪才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在当前这一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是恰逢其时的。其核心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对此,我们要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出台各项政策。各地政府也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做到了因地制宜。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偏弱,一个重要原因是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之一是“三农”问题,也就是如何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不仅涉及新质生产力、新技术应用,也涉及一些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推动民营企业家更加愿意投资农村。同时,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也更多体现为一种单向的流动,即城市的虹吸效应、热导效应明显,过剩的人才、资本、知识、技术很难流向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主要是指自觉对标国际经贸合作体系、指标,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其核心就是公平竞争、竞争中性原则。我们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产业政策、优惠政策,虽促进了一些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不公平竞争问题。这是我们未来在树立竞争中性原则过程中要进一步避免的。

第二,在创新方面,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资金或相关资源,而是体制机制还不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进一步消除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的行政化、官僚化现象,最终做到人尽其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首先就应该是那些拥有现代科学技术、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人,而我们要发挥这些优秀人才的作用,也同时需要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国有近2.4亿高素质人才,这是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力资源基础。但是,大国之间的博弈日趋激烈,如美国或具有新型经济体代表性质的印度,也有近2亿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想在新一代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就十分依赖于现有人力资源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作为一个创新大国、强国,美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也能够发挥其所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鼓励创新与个性化的文化,这也是值得我们辩证研究与借鉴的。

第三,要从政策上进一步的引导、引领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并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发方面。基础研发的投入要久久为功,我们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考量。在这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整体上还偏低,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作为新兴城市代表的深圳、作为数字经济标杆性城市的杭州,都是实现了快速发展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创新资源,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比较灵活的创新机制,能够吸引全国优秀人才。

第四,要创造更多的公共创新平台。近年来,我们通过一定的投入,形成了一批具有优势的公共创新平台,但还存在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比如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在整体数字化转型方面还差“最后一公里”。所以,在创造公共创新平台方面,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第五,金融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金融是第一推动力。过去半个世纪,美国经济始终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表面上是高科技企业冲锋陷阵的功劳,其实背后是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未来,我们还要在金融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做出更多工作。

第六,要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保障,即让民营企业家能够“不待扬鞭自奋蹄”。2024年一季度以来,内需市场不断恢复,投资、消费、外贸整体上朝着平稳恢复的方向发展。但是,民营、民间投资的增速,包括外商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和调动。特别是在产权保护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第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未来的大国竞争,关键看科技,也就是新质生产力。所以,激励机制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要激励优秀人才、年轻学子,促使他们能够在创新的前沿阵地上拼搏、发光发热。

第八,要树立企业家终身学习的开放性思维。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订单、跨境直接投资稳步增长的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家需要不断学习,去了解新的情况、新的规则、新的技术,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总而言之,全国上下要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促进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保持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的稳步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