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赵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一、新质生产力有五“新”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里?一是要素及其组合的“新”,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劳动者素质更高;突出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劳动资料技术含量更高;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劳动对象范围更广。同时,各个要素的组合新,在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
二是发展动能的“新”。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特别突出和强调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放到尤为重要的位置、提上认识新高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质生产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原理基础上,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作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三是产业主要载体的“新”。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四是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新”。新质生产力不是抛弃传统产业,而是“两条腿”走路,统筹推进二者发展。一手抓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是生产关系适应性的“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体制机制等塑造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五个着力点
(一)加快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打造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应该加快新质生产力创新动能的打造。创新方向上要聚焦“立地”“顶天”“抓关键”。“立地”即原始创新,要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作为主要任务。“顶天”即前沿创新,要持续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抓关键”即“卡脖子”技术突破,必须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
在创新组织形式上,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我国科研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平行探索”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创新,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绿色低碳等关键领域,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布局
世界正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的前夜,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加深,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相关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成为各国角逐的焦点。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三)应强化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赋能
我国数字经济走在全球前列,几乎与国际发展同步甚至在少数领域已经领先。
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我国是制造大国,传统产业体量大。未来,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潜力非常巨大,这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要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今后,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场景,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四)加快新质生产力的高品质空间载体建设
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中关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正在加速向“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迈进,对全市及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但与硅谷相比,中关村原始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实体经济领域具有硬核技术的科技型领军企业较少,有竞争优势和引领价值的新领域、新赛道主体亟待培育,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要通过建设高品质的产业园区,完善基础配套,构建产业生态,强化政策保障,营造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促进各类产业资源高效配置。
(五)强化新质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配置
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第一资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要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揽制度。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