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第1期学术讲座暨哲学研究所第42期人文精神论坛在院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作"经学义理的现代诠释"专题讲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洪汉鼎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担任与谈人。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孙伟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全体研究人员及学界同仁列席参加。
会议开始,首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洪汉鼎研究员分别为吴飞教授和唐文明教授颁发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书。
接下来进入讲座环节,吴飞教授首先从"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个角度回顾了中西方的诠释传统,并提出现代诠释应该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态度。由此出发,吴飞教授指出,六经是三代文明基本精神的记录和总结,巫史传统人文化是六经承载的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从哲学的角度诠释六经中所蕴含的义理,应该在尊重文、史、考古等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出其中的中华文明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吴飞教授提出了经学义理现代诠释的个人方案:可大致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性命论,核心问题为性命论自我在经学中的构成;外篇家国论,核心问题为家国格局中如何形成文明史。
接下来,吴飞教授以性命论的时空问题为中心进一步展开。吴飞教授指出,永恒之下的时空问题,是存在论哲学的基础问题。而从性命论的角度看,这一问题具有不同的哲学内涵。对于时间,性命并不设定为永恒,但其本身有时间含义,且同时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对于空间,性命论将其理解为不同性命体之间的相对关系,且不同性命体各正性命,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生共同体。生生共同体是通过自然的生、被生、并生而形成的,性命主体可以认识它,转化它,安排它,但不能凭空创造它。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不同性命体的时空定位纯然属己,但彼此之间会有相遇、并行、默契,形成密切的时空关系。
最后,吴飞教授指出,人类文明的创造,就是将生生共同体转化为文明共同体,其中的标志就是公共时空的创造。他举例,中国传统中,历代王朝都要改正朔,这其实就是通过新的历法立法确立公共时间;与此相应,国家的建立其实也是文明共同体对公共空间的确立。每个性命体有其私人时空、自然时空,但文明共同体将它转化为公共时空:公共时间使每个个体能够延伸到自己的性命展开之外,公共空间则使每个个体能与自己的性命范围之外的人交流,这些都必须通过文明的创造来完成。因此,国家与历史,是文明成立的最根本标志,而通过历史的演进,我们也才能看到不朽的文明意义。
讲座结束后,洪汉鼎研究员和唐文明教授分别就讲座内容进行评议,与会学者也积极提问,吴飞教授与参会人员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对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了回应。本次讲座加深了大家对经学义理现代诠释问题的理解,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今后科研工作的展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