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山上延北京中轴线向北眺望鼓楼(8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59项。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调整于明清,发展、保护于近现代,历经700逾年累进而厚重的历史积淀,不同年代的历史古迹与现代建筑于一脉汇聚辉映,可谓一线牵一城,文脉凝古今。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壮美有序的古老城市画卷焕发出了崭新的活力。
传承保护整体化,绽放文遗新彩。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城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天坛和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东西两侧,从皇家祭祀到暮鼓晨钟,从王朝宫殿到共和国广场,15处文化遗产串起老城元明清三代至今的历史变革,也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近年来,在新版城市总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指导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完善,作为一处整体的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开展了持续的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环境整治等工作。先农坛区域古建筑保护规划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在“修旧如旧”修缮原则下钟鼓楼景观视廊得到极大提升,景山寿皇殿建筑群经腾退、修缮、布展正式回归……在12年的申遗保护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地保障了遗产地价值的延续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北京中轴线始终鲜活,一路向前。
发展应用公众化,凝结精神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的轴线,也是共享发展的轴线。110年前,社稷坛从皇家坛庙转变为城市公园,迈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第一步。故宫、太庙、天坛历史上都曾是皇家专用的宫苑和祭祀场所,面向公众开放后成为文化交流和教育的重要平台。文化展、主题影像展等丰富多彩的宣传交流活动阐述着鲜活历史文化故事,互动课堂上观众亲手体验榫卯结构、手工拓印等非遗项目,“数字打更人”项目广泛发动公众对身边建筑、文物拍照,形成的数据同步实时传送到遗产监测平台。有人管、再利用、出效益,通过深度挖掘文遗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富矿,中轴线上的文物保护利用正在从展柜“走”向百姓生活,成为每一个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载体,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氛围愈发浓厚。
交流合作全球化,讲好中国故事。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互鉴而发展。作为中国古代都城“中和”理想模式的活化石,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展现出13世纪至今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被誉为“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以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何以中国”的文化力量,是华夏大地上割舍不断的精神纽带,更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风雨七百载,申遗十二年。在“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免签政策的实行推动众多外国游客乐享“中轴游”。我们要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内涵价值,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项目,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轴线贯穿于城市之中,将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它是城市价值的标尺,更是中华文明的压舱石。我们要保护、利用、传承好北京中轴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赋予其生生不息的活力,弦歌不辍赓续千载,浩瀚文脉薪火相传。(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