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国故事】李克文 | 唱平谷老调的非遗传人

【理想中国故事】李克文 | 唱平谷老调的非遗传人

75年风雨兼程,75载砥砺前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他们都是时代发展、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们用自立自强、奋发有为诠释了一代人的风采,唱响了“强国复兴有我”的赞歌!为展现首都各行各业携手新征程共书新答卷、助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姿态,展现北京全市基层一线人民群众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新篇章的精神风貌,宣讲家网特推出10集“理想中国”百姓故事(双语版),向伟大祖国75周年华诞献礼。本期推出李克文讲述的《唱平谷老调的非遗传人》故事。

讲述人:

李克文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谷调大鼓第五代传人

李克文1_副本

我叫李克文,是平谷区王辛庄镇齐各庄村村民,也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谷调大鼓第五代传人。

2013年,我有幸在现场看到了杜润启先生的一段表演,他的声音高亢、宛转悠扬,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段表演打动了我,一是因其极高的艺术性,二是惋惜这门艺术已经陷入几近失传的地步。于是,我萌生了想要学习的想法。

当时,与我一同拜师的还有四个人,我是最小的,被师父称作“五丫头”。师父给每个人送了一个U盘,里面是师父演唱的音频作品。拜师后,师父单独留下我,给我一个用黑色塑料袋包裹的细长条的东西。我打开一看,是一个手工制作的鼓架子。虽然工艺很粗糙,一眼就能看出是手工制品,但是从中我能感受到师父对我的期待。后来,师叔告诉我,当时师父为了做这个鼓架子,爬了三座山,在胡营村的一座山上找到了白蜡杆树,专门选择手指粗细的树枝砍下后,回家扒皮打磨,把弯的地方烤直,再上漆、打眼,用线绳串起来才做成的。此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我都会看看师父做给我的鼓架子,一想到师父对我的期待,我就什么都不怕了。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学下去。

我拜师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很多习惯改不过来,肢体也不协调。学平谷调大鼓,鼓板功夫是第一关。左手打铜板,右手打鼓,两者不能一起打,有时铜板打一下,鼓却要打三下。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总是反应不过来,不是将铜板打在手上,就是掉在地上。于是,我一直拿着铜板练习,走路的时候都在练习。手上被磨出了茧子,还有铜锈,吃饭也不敢伸出手来,怕别人笑话我。

李克文2-1

我当时学的口诀是:尺-蹦-尺-蹦-尺-蹦-蹦。“尺”指铜板,“蹦”指鼓。初学的时候,总是要在心里思考一遍,“尺”指什么,“蹦”指什么。于是,我在带徒弟的时候,就把这句口诀改成了“板-鼓-板-鼓-板-鼓-合”,这样就更加方便记忆。按照旋律,根据背的口诀,很快就能打出曲目来。

出品人:谢辉  贺亚兰

总策划:肖峻峰

监制:李爱民  蒲红果  徐艳丽

策划:刘斌  李文鼐  彭亚南  张哲  赵冠霞  张瑜奕

统筹:刘斌  张露汀

执行:赵冠霞  杨欢  

编导:杨欢  姜萌

翻译:崔玉如

摄像:王斐  肖悦 

美工:崔洁  张雨萌 

灯光:王斐  肖悦

后期:杨欢  姜萌  肖悦

支持部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百姓宣讲处

出品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

宣讲家网  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