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新安村水融香茶园茶叶种植基地,这里是融合民宿、观光旅游、茶叶种植等业态为一体的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机照片,2024年10月19日摄)。 新华社发(郑昌昊 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我们必须坚持好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其承载的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愿景和期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部署,强调“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各地在乡村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了多种发展方式和路径,有效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海滨风光令人陶醉。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的嘱托,做好“海”的文章,依托海洋优势,以海兴村,以海强村,如今,澳角村海洋捕捞年产值达3.3亿元、海上养殖年产值约3.7亿元。澳角村的发展,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激发了乡村的无限活力。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乡村的独特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能为乡村发展注入精气神,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道德新风,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北京城区向北,慕田峪长城脚下,有村名北沟,山野之间,屋舍俨然,景美民富。北沟村背靠长城,依靠长城文化带来的流量,全村做了30多家民宿,2023年,吸引6万人次来村里旅游参观,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北沟村在“塑形”的同时还不忘“铸魂”,建设文化广场、修建“传统文化一条街”、组织村民学习传统经典……北沟村以文化立村、以文化兴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文明乡风。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制度在基层社会得以贯彻和落实的组织保证,是党和政府了解群众意愿和需要、听取群众呼声和诉求的桥梁纽带。有了坚强的党组织,农民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协作,在面对困难和推进各项工作时就能够形成强大合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哪里的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哪里的乡村就发展得快,农村面貌就改变得快,农民生活水平就提高得快。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依托“112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法,发挥互助养老幸福院、省级示范妇女儿童之家的作用,建设了3家互助养老幸福院且全部实现全年365天提供午餐,打造了辐射全镇的服务一老一小新模式,让老人“老有所养”、让儿童“幼有所育”,让在外群众“心有所安”。
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基本条件,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秉持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决心,毅然踏上了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以打造神泉峡景区为抓手,建设“诗画乡村”。昔日的炭厂村,因烧炭而得名,如今的炭厂村,已蜕变成绿水环绕、青山相依的诗画乡村,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环境优美、旅游繁荣的华丽转身。2023年,炭厂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1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乡创业。炭厂村的故事,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生动而有力的诠释,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绿,脚下就有路,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清风店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