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也是我们能够形成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方案、新布局、新战略的原因。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实现了人才总量的世界最大,可谓世界级人才大国,但距离人才强国仍有差距。这个“大”主要表现在数量方面,即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亿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超过2.18亿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0万人,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超过1/5,这就是我们党持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果。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一定会带动经济社会的高水平发展,所以这一投资是必要的。我们实现这一成果的背后,不仅有着非凡的战略定力,也有国家广泛的基础建设投入和教育投入的支撑。
同时,我们在人才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短板,最主要的就是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改革、调整。具体而言,我们的人才队伍结构与我国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顶尖人才、一流人才匮乏;二是科技和产业领域还存在大量“卡脖子”“0到1”的问题未解决;三是基础研究人才不足,比如基础科学的发现太少;四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特别是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五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六是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欠缺“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我们当前人才队伍很大,但创新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一系列重点问题、关键工作进行部署。但目前来看,一些工作仍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体制机制改革中出现了“肠梗阻”。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联系的新的生产关系,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精尖人才数量及影响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称;二是产业骨干人才量、质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三是事业单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依然僵化;四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五是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六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更大力度持续推进。
总而言之,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起始点就在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制定的相关目标上,也就是到2035年完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急需在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解决“人才转型”的问题,即人才要能够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解决“人才泛化”的问题,即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高质量部分,能够作出创造性贡献才是人才真正的核心内涵;三是解决“人才支持”的问题,即将对人才的支持列为人才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与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保障并重,特别是要区分人才的支持与激励,细化分析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为那些真正愿意干事的人提供支持;四是解决“人才发展治理构架”的问题,即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相关部委的分工;五是解决“政策表面化、碎片化”的问题,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考量人才工作好不好,要看为“四个面向”作出的贡献与支持: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即培养大家、大师;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即培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即国家战略走到哪,人才需求配到哪;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解决重大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贡献,就是我们人才工作的基本指向。在这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一系列要求,比如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