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李国平:京津冀协同发展奔赴“新十年”(4)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问题

1.京津冀占全国经济份额下降,区域内部发展差距依然显著

2023年京津冀地区GDP10.4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由2013年的9.8%下降到8.3%,共计下降1.5个百分点。同时,津冀与北京的经济差距呈扩大态势。北京占京津冀GDP比重从2014年的32.09%上升至2021年的41.79%,天津占比从2014年的23.66%降至2021年的16.29%,河北占比从2014年的44.25%降至2021年的41.92%。

2.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压力尚大,区域承接能力不足问题突出

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口和功能疏解仍存在较大压力。教育及医疗资源疏解比较有限,仍集聚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市中心城区。区域承接能力不足问题突出,北京市平原新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中心城区之间仍有差距,北京市周边地区产业承接能力有限。

3.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不足,北京对津冀的创新溢出过少

在2023年以前,北京向津冀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及占对外省市的比例均不到10%。这主要是因为北京的创新结构与津冀的产业结构不够匹配,创新链和产业链缺乏有效链接,导致北京的创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区以外转化,影响了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引领作用。

4.京津冀产业布局不均衡,重要空间节点的产业支撑仍不足

京津冀产业布局呈现以北京、天津为中心高度极化并向外轴线扩散特征。由于管理体制的差异、利益共享机制的缺位,以及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不足,使得京、津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网络,并且呈现“强者愈强”的现象,产业布局并未实质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连续成线、成片发展。京津冀产业相对独立发展,跨省市地区的空间节点支撑仍存在明显不足。

5.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化转型压力仍较大

一是京津冀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压力仍然很大。2023年天津和河北PM2.5的年均浓度尚未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二是京津冀区域节能减排压力仍然较大。河北碳减排压力较大,以高碳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三是产业绿色化程度低仍是制约京津冀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均加码了对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但京津冀相关绿色低碳产业基础不如长三角区域雄厚。四是水资源匮乏和流域治理问题制约京津冀可持续发展。

6.京津冀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教育方面,从地理区位看,京津冀地区拥有的“双一流”高校高度集中于北京市。在医疗卫生方面,2020年北京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2.6 人、执业医师数为3.6人,天津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8.2人、执业医师数为3.2人,河北每千人口仅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人、执业医师3.1人,表明三地医疗资源仍存在差距。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