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人,甚至是知名学者,都根深蒂固地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那么,为什么这些学者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对此,我们既要有科学认知,也要澄清错误认识。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我们必须彻底从这个错觉中走出来。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路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规模约为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极大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也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带来的结果是物质富裕、精神忧郁,这不是成功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带来的是经济富裕、政治抑郁,那也不是健康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确保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人只有有了健康才有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无意也没有输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模式”,但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一些全新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可以从性质、目标、价值三个维度刻画。从性质的维度看,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目标的维度看,主要有六个要点:一是富强,即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民主,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三是文明,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四是和谐,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五是美丽,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大同,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价值的维度看,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之路。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一定也是这样。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而且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可以划分为六个层面。其一,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三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其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其三,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包括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其六,走和平发展道路,包括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从党的二十大起的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也可以从六个层面来看。其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其二,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上,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其三,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上,包括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其四,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包括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其五,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包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其六,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上,包括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有五个:从领导力量来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方向道路来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价值立场来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根本动力来讲,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从精神状态来讲,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拓展界定。一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是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三是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四是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五是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六是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七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八是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九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十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十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十二是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十三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是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十五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