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是指导“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理论遵循。
一、经济意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经济学
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底层逻辑。第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机和蒸汽机,催生了纺织工业和能源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和发电机,催生了汽车工业和电气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计算机和反应堆,催生了信息产业和核能革命。当下正在发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快速迭代、广泛应用为突出标志,正在掀起一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3]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第二,生产函数的系统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侧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能级。第一产业要素侧重于土地,第二产业要素侧重于劳动力和资本,新兴产业更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由此,产业能级越高,对创新要素的需求越强,越倾向于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升级并产生新的更高能级的主导型支柱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4]。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方法。第一,因地制宜选择最优路径。各地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要素禀赋,选择最充裕的要素发展最具比较优势和经济竞争力的产业,以实现最大的经济剩余。第二,全面改革畅通发展链条。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5],坚持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二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尤其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7];三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8],培养造就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第三,“所”(指科研机构)“厂”(指生产工厂)对接集聚创新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塑造了一些单项功能耀眼的中心城市,使相邻城市间将科研功能与制造功能形成“1+1>2”的集群效应。
二、政治意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首要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大政治优势。从政治经济学属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健全经济战线部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当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新征程上,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如内需不足、动能转换阵痛、经济金融风险、就业形势严峻等,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治理的办法和系统的观念化解。
三、文化意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文经济学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文化领域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历史作用归根到底是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贡献积极的“反作用”[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11],“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2],要坚持走中国旅游发展之路,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等重要关系,促进文体商旅深入融合。
四、社会意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经济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3]。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投入革命运动,致力于“劳动的解放”[14]。当代中国已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新征程上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一要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致贫,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二要将充分开发利用现代化人力资源与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相统一,将人口红利更有效转化成人才红利;三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解决结构性失业,让劳动者有施展的舞台;四要改进分配制度,让劳动、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影响比重逐步扩大;五要坚持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和支持力;六要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核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五、生态意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统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5]的重大论断。2005年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就前瞻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6],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永续发展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经济思想进一步指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路径,提出“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17]的改革方案。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经济活动和其他人类活动提供且被使用的货物和服务贡献。但因其在价值核算、价值评估、价值交换和价值实现上存在现实困难,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因此,需要发展生态经济学、破解生态产品理论难题,要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规范,明确其衡量标准,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创造性发展生态产品要素市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化配置,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作者简介: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12][16]《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第12页、第580—581页、第507页。
[2][4]《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版,第516页、第557页。
[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年版,第19页。
[5]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年第18期。
[6]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6月25日。
[7]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3年第15期。
[8]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9]《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人民日报》2025年3月6日。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9页。
[1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
[1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年版,第1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34页。
[17]《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 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2024年3月7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