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 凝聚强国复兴力量

中国理论网: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 凝聚强国复兴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构建起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专题形式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该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专题形式纳入其中,深刻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时代新征程,要在深化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厚度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秉承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笃诚信念,以深谋远虑和勤劳团结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从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视角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逻辑奥秘。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思想成果,不仅囊括了新时代党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思想精髓,更汇聚了百余年来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智慧,贯通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悠远历史文脉。《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进行谋篇布局,充分彰显了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共同熔铸的历史整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力量提供了权威理论指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以《纲要》学习为契机凝聚强国复兴力量,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准确认识和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必然逻辑,真正掌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提高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精准宣介中华民族历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切实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二、聚焦马克思主义思想富矿,洞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深度

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一个民族要真正引领时代发展,就一刻不能脱离科学理论思维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作用的本质规律,强调意识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阔征程中,党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等思想元素相结合,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为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了强大民族向心力。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从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维度构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者的理论契合点在于紧密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与精神生产、世界历史与精神交往等重要思想观点。《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宽广的文明维度,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理论自觉,极大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品格和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气象。

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以《纲要》学习为契机凝聚强国复兴力量,要加强理论创新,注重从百余年来党的民族工作重大实践成就和理论成果中汲取养分,不断推出扎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准确解读中国实践、系统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要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全面阐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重大影响,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壮阔历程与经验启示,构建系统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科学解答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要发挥理论智库的支撑作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合力攻关解决中国化时代化民族理论的发展问题,加快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完备史料体系、自主话语体系和科学理论体系。

三、放眼世界文化激荡新态势,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高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放眼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着建设多民族现代国家的使命任务。特别是随着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和演进态势变化,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有些国家的民族问题愈演愈烈,部分地区甚至由于民族矛盾战乱不断,这些问题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深刻警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文化味、炽热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实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提振全民族精气神具有强大凝聚作用。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要坚持开放包容,善用“人类知识的总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养分,积极探索民族矛盾纠纷调和机制,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注入文化新动能。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以及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污蔑抹黑、遏制打压的行径,防范和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活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理解认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白茂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科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欧惠琛,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