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实践路径

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实践路径

建设自贸试验区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设立的22个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强调“经过5年左右的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这预示着,“十五五”时期自贸试验区建设将转向以制度型开放为实践路径的“制度深化、系统集成”跃迁。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用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因地制宜做好复制推广工作,重点推进企业和群众急需的试点举措,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历经十二年探索,我国自贸试验区已在制度型开放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379项、地方自主推广3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2023年,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目的即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实现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十五五”时期,要支持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发展服务贸易、便利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差异化探索。与传统开放模式相比,其突破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从商品要素流动转向制度规则供给,通过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贸易投资制度,降低市场运行的隐性成本;其二,从单向开放转向制度互认,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中性等领域构建双向适配机制;其三,从区域试点转向系统集成,将碎片化创新整合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范式。

以动态化对标机制,推动自贸试验区国际规则深度对接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重构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经贸规则正经历从传统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延伸的深刻变革。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前沿阵地,亟须建立动态化的国际规则对标机制,以适应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变化,在更高水平开放中抢占先机。

在服务贸易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是核心突破口,自贸试验区需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服务贸易监管体系。推动实现职业资格互认、执业标准对接,降低境外专业人才进入门槛。在数字贸易领域,应聚焦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等核心议题,构建符合国际趋势的规则体系。自贸试验区可率先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标准互认试点,探索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机制,推动数字贸易规则与国际接轨。同时,针对数字产品关税豁免、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等争议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规则协调,在开放中维护数据主权与安全。动态化的国际规则对标机制需要依托大数据分析跟踪国际规则变化趋势,定期评估区内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依托高校、智库等机构建立规则研究平台,培养精通国际经贸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形成支撑体系,助力自贸试验区成为引领制度型开放的前沿阵地。

组建跨区域制度创新联盟,推进协同发展

在制度型开放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十五五”时期要因地制宜扩大改革任务授权,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优化调整区域布局范围,稳步推动成熟自贸试验区提升能级。组建跨区域制度创新联盟,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经验共享,成为推动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提升整体开放效能的关键路径。

建立多层次协同机制。设立高层协调机构,负责统筹战略规划、政策协调与重大事项决策;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法规、创新案例、产业数据等资源,实现信息实时互通,降低沟通成本。

推动重点领域联合创新。推动重点领域联合创新是强化风险可控开放安全阀体系的关键抓手。在金融开放领域,联盟可探索建立统一的跨境金融监管标准与风险防控体系。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推动口岸通关一体化,统一单证标准与操作流程,实现“一地认证、多地互认”。在科技创新领域,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资源,共建跨区域研发平台。同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经验复制推广。建立创新成果评估体系,对各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案例进行科学评估,筛选出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此外,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发布创新案例白皮书等方式,加强区域间的经验分享,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开放局面。

构建风险可控开放安全阀体系,筑牢压力测试防线

压力测试作为安全阀体系的核心工具,能够通过模拟极端情景,评估风险承受能力,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其本质是运用“底线思维”,通过可操作的量化评估帮助自贸试验区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建立多维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安全阀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测与精准预警。在金融领域,需整合跨境资金流动、汇率、利率等数据,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例如,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异常资金流动进行智能识别。在数据安全领域,建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敏感数据的跨境传输进行全流程监测,设置数据泄露预警阈值。同时,加强对国际风险态势的跟踪分析,通过建立国际风险数据库与情报共享平台,提升对外部风险的预判能力。

完善压力测试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压力测试需覆盖自贸试验区开放的全领域与全流程。测试范围上,不仅要关注金融、贸易等传统领域,还应向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延伸。综合运用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压力传导模型等工具,提高测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建立压力测试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将测试结论转化为政策调整与监管优化的依据。

强化应急处置与风险隔离机制。安全阀体系需具备快速响应与风险隔离能力。制定分级分类的应急预案,明确不同风险等级下的处置流程与责任主体。同时,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通过设立防火墙、实施业务隔离等手段,防止风险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间的扩散。例如,在跨境金融业务中,对离岸与在岸业务进行有效隔离,降低外部风险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作者:陈朋亲,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