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1

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了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然而,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常常会有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红色文化割裂开来。这种“分离”倾向,不仅可能导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片面理解,还可能在实施层面造成战略部署与文化根基的脱节,从而陷入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境。

追根溯源,这一倾向并非源于对红色文化的否定,而是忽视了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与魂”的深刻意义。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符号或革命记忆,还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铸就的精神灯塔。在我们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极为重要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红色文化既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并不是对已有文化的全面推翻,而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激活,犹如扎根在肥沃土壤的树木,唯有扎根于此,方能枝繁叶茂。只有正视这两者之间的血脉联系,才能准确把握其精髓,找到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突破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红色基因谱系

学术界对“红色基因”定义尚无统一权威说法,但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与实践展现出关于此概念的丰富内涵。本文将其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传承、弘扬的精神标识、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总和,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凝聚着各民族共同奋斗记忆与价值追求。

共同的理想信念基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而言,这些理念超越了地域、族群和文化的差异,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和共同的愿景。在新时代,中国梦作为这一理想信念的当代体现,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动力,也是维系国家向心力的关键所在。

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基因。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各族人民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并肩战斗,最终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段波澜壮阔的集体记忆与其中所蕴含的斗争精神,正是“红色基因”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外侮时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抗争的勇气和最终夺取胜利的决心。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乃至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的涌现,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和人民福祉,不畏艰难、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赢得了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信赖与尊敬,进而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珍视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

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基因。人民至上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其根本宗旨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基本原则,不仅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诉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提升至更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系统性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等深层次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一实践路径植根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之中,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的红色基因,同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坐标。

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塑造作用

基因的存在并非孤立,而是深深镶嵌于历史长河之中,其表达与功能受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影响,正如生物体的成长离不开外部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在红色文化的浸润和历史变迁中不断演进的。

政治整合:党的领导,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统一的政治纲领、组织体系和奋斗目标,将不同民族、地域、阶层整合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框架。党制定统一的政治路线和共同理想,激发跨民族的政治认同和集体奋斗精神。红色文化作为党的精神旗帜和价值源泉,深刻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激励全民族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奋斗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消灭了封建剥削阶级,巩固了农民阶层的政治地位。同时,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维护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开放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极大激发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力,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凝魂聚气:危难时刻,凝聚救亡合力。在国家面临存亡危机之际,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唤醒了中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将原本分散的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形成了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解放的强大集体行动力。红色文化通过革命宣传、文艺创作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形式,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歌曲、革命文艺作品以及各类宣传活动广泛传播,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斗志,显著提升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红色文化不仅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更是一种社会动员与政治整合的有效机制,促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历史使命下实现了思想统一与行动一致。红色文化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民族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了民族力量,为后续的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与思想基础。

情感融合:共同记忆,铸就家国情怀。英雄模范、革命歌曲、红色书籍等红色文化载体,激发了跨越族际的集体情感和家国情怀,是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各民族在苦难与奋斗中培育出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英雄模范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书籍和革命歌曲激发了全民爱国情怀。红色文化如桥梁,连接各民族的情感世界,使分散的意志凝结为团结整体。情感整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超越政治与文化,构建起命运相连的内在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红色文化的孕育、传播与实践之中,二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红色文化为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纵深和政治底色。

激活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引领行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对全球变局和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如何将红色文化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效,充分发挥其精神力量,更有效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守底线,维护团结统一。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必须激活红色基因的实践力量,运用其中蕴含的斗争精神与统一战线法宝,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针对否定党史国史、企图瓦解思想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要运用红色基因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示其谬误,坚守历史真相;针对破坏团结、分裂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要弘扬红色基因倡导的民族团结与斗争精神,坚决反对分裂行径;针对歪曲教义、煽动狂热的宗教极端思想,要以红色基因中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通过坚决斗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环境。

坚定认同,内化行为规范。红色精神与“五个认同”的内在一致性首先体现在价值目标的高度契合。红色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牺牲的坚定信念,这与“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天然统一。红色精神的形成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同时,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本身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正确性的历史确证与现实彰显。因此,弘扬红色精神,就是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来诠释为何要认同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优良作风,能够有效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五个认同”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将其从理念认知转化为情感共鸣和自觉行动。

全面覆盖,教育融入传承。教育在激活红色基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关键角色。需要将红色基因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三大体系,构建立体化教育网络。国民教育体系应在各阶段、各学科中贯穿红色基因教育,系统传承其内涵,帮助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干部教育体系应聚焦“关键少数”,将红色基因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提升其战略理解与应用能力,发挥示范作用。社会教育体系要营造崇尚英雄的氛围,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使其深入人心。

技术赋能,创新传播范式。信息技术的变革为激活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主动拥抱技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深度创新,实现范式转型。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其衍生的影视、动漫、游戏、短视频等生动形式,讲好党领导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宏大叙事。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移动端、社交媒体的新传播矩阵,扩大覆盖面与影响力。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将厚重历史和崇高精神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情感冲击力强的文化产品。尤其要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增强传播效果,让青少年受到更好的教育。采用贴近其文化语境的方式,使其从被动接收者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拥抱新媒体与创新传播范式,让红色文化插上数字化翅膀,更广泛深入地触达人心,焕发时代生机与强大感召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集体记忆,红色历史中处处可见各民族并肩战斗的感人篇章。这些共同的历史记忆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将中华各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从这片精神沃土中汲取历史智慧、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之魂、夯实文化之根、立稳精神之基的关键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翔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