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也是推动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扎实做好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加快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贡献新时代高等教育力量。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作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8年以来,海南以制度集成创新改革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在海南快速集聚。同时,创新知识要素也随着人才、技术汇聚,加速集聚海南,形成了创新知识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要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海南自贸港发展新动能上展现新的担当作为。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处于封关运作的关键时期,海南省的高等教育要坚定扛起赋能培育壮大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的重任,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担当起时代赋予海南高等教育的历史重任。
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源头创新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更需要一大批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海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等教育各层次并不是均衡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趋势,进行适度调整优化。目前,海南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呈现“金字塔型”,高职为主的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为主的本科教育占据了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2024年,海南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占比高达69.5%。研究生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占比仍然偏低。2024年,海南省研究生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占比只有8%,不仅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0%),更低于发达国家(地区)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20%)。当前海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相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强国的目标实现,在匹配度上还存在差距,还存在进一步调整优化的空间,建立起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任重道远。
优化调整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核心支柱。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2023年,海南也相继印发了《海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海南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指导意见》,紧密对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等“4+3+3”现代产业体系和国家战略在海南的布局,组织高校全面开展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为全方位推进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一是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种业安全、深海、航天等国家战略需求,适度超前布局相关学科专业,探索科教融汇培养人才新路径,为未来科技发展、产业转型和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二是紧密对接四大主导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重点支撑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事业,着力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专业,支撑引领海南自贸港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突出办学特色实现错位发展,引导高校主动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明确目标定位和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避免低层次重复和同质化竞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多样化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错位发展。四是坚持扩大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和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政策优势,全力做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引进的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学科优势,填补空白、补齐短板,持续完善海南学科专业体系,带动提升海南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整体水平。
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切实推进科教融汇,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推进科教融汇,积极调动高等教育、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科研力量的积极性,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打通优化人才发现遴选机制和训练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合作。结合海南实际,加大教育资源与科技资源的融合融汇,积极推进海南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创新新时代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等建设成为科教融汇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统筹各类科技资源和学科专业资源,打造成为产学研教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基地。例如,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实行“设备设施共建、科研平台共享、重大项目共研、研究生共育、管理共商”的“五共”机制推进科教融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利用气候温度、海洋深度的区域优势,聚焦“种子安全”和“深海科技”两大国家战略,把自贸港核心政策作为重要支撑、把制度集成创新作为机制保障、把科研平台建设作为重要依托、把国家资源调配作为汇聚整合手段,以海南专项研究生为生力军、以驻琼导师为主力军,建成若干重大科研平台,汇聚院士领衔的科技领军人才,搭建系列高水平科研团队。实行“五共”运行机制,汇聚培养人才、共同科研攻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目前已签约引入部分高水平涉海和涉农院校,招录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初步彰显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倍增效应。为进一步聚焦当前强国建设特别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以及打赢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所需的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海南正在争取教育部支持,积极推动海南高等研究院建设,再谋科教融汇新篇章。
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服务行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海南进一步整合政府、产业、园区、高校等各方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科技园区、头部企业等深度合作,创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体,建设一批产业特色专业群。支持各高校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以及各类专业特色学院建设。通过“免税”“酒店”“物流”等订单式人才培养、“双壹计划”“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项目、地方优师专项定向培养师范生、农村订单医学生等特色项目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
(作者系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