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区域生态治理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我们通过税收大数据知晓:“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地区企业、产业、能源、交通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企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其绿色转型的意愿与成效,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治理的根基。税收数据为我们揭示了微观主体在节能减排上的积极变化,2021至2025年前9个月,京津冀企业因大气污染物达标减排累计享受减征环境保护税达16.3亿元。这个政策红利数字,它像一杆精准的环境经济“指挥棒”,清晰地标示出“减排即获益”的市场信号。更具说服力的是,京津冀企业每万元GDP所承担的大气污染物环境保护税成本从18.6元下降至17.6元。这一降幅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企业主动优化生产工艺、升级治污设施、开展清洁生产的实际行动。它表明,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并非企业的负担,而是驱动其走向集约、高效、绿色的强大引擎,为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最广泛、最持久的微观动力。
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如果说企业的转型是“点”上的突破,那么产业结构的优化则是“面”上的重构,它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底色和排放基数。增值税发票数据真实记录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这一深刻变革,京津冀地区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销售收入占制造业的比重,从2021年的40.6%显著降至2025年前9个月的34.4%。这6.2个百分点的下降,意味着数以千亿计的经济活动完成了从“黑色”到“绿色”的切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三地坚定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河北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的推进,共同促成了区域产业布局的“腾笼换鸟”。这种结构性的优化,是从源头上为区域经济“减负”,为环境容量“增容”,它降低了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的产业结构支撑。
区域能源交通向绿向新。空气质量的改善,同样离不开能源消费的清洁化和交通出行的低碳化,这两大领域是大气污染物,尤其是移动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税收数据在此同样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能源端,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发电销售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47.1%稳步攀升至2025年前9个月的56.5%,这一数据标志着区域能源体系的“底色”正在变绿,风电、光伏等清洁电力日益成为能源供应的主力,有效减少了燃煤等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排放。在交通端,新能源汽车在京津冀地区的销量占比从2021年的13%飙升至2025年前9个月的45.8%,几乎占据了汽车消费的半壁江山。能源与交通,这一静一动两大系统的协同变“绿”,如同为区域空气治理安装了强大的“净化器”,从供应和消费两侧共同发力,压减了污染存量,提升了环境质量。
“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充分体现了“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多领域协同”的治理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治理模式,不仅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更为全国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作者:张厚美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