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庐(1627——1698年),本名用纯,字致一,明末清初苏州昆山人。其父朱集璜为明末抗清义士,1645年殉国于昆山保卫战。朱柏庐深受儒家忠孝思想影响,效法西晋王裒“攀柏庐墓”之举,终身不仕清廷。这种特殊经历使其家训既蕴含遗民气节,又具备强烈的平民关怀。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其《治家格言》本名《朱子家训》,因与朱熹同名著作相区别,后世多称《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以日常训诫为线索,将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道理融入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没有高谈阔论,只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朴素认知;不谈玄奥哲理,只说“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的处世准则。正是这种扎根生活的智慧,让平民百姓在耳濡目染中读懂治国治家修身要义,成为跨越数百年的生活指南,尽显明清家训中平民治家智慧。
家训的平民化
家训核心的平民化转变。《朱柏庐治家格言》与传统家训如朱熹家训的根本差异,在于其将儒家伦理从抽象的纲常名教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其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开篇,将道德教化融入晨起劳作这一最基础的日常生活场景,用“内外整洁”的务实要求替代了空洞的道德说教。这种转变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家训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士族精英,而是扩展至商人、手工业者等普通百姓。朱氏家训标志着中国家训从“士族规范”向“平民指南”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儒家伦理与平民生活的隔阂,将“忠孝节义”等抽象概念转化为“洒扫应对”的具体行为准则,使道德教化真正落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家训语言的平民化革新。《朱柏庐治家格言》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鲜明的平民化特征。全文虽仅516字,却完全摒弃了传统家训引经据典的写作方式,转而采用“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样通俗易懂的格言体表达。这种白话书写既贴近市井百姓的日常用语,又通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等生活化比喻,将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指南。这种语言革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打破了传统家训的学术壁垒,使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百姓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道德话语体系,让儒家伦理从书院讲堂真正走进了市井街巷。这种语言风格的转变,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平民化进程,使其从士大夫的专属读物转变为普通家庭的生活指南,更为后世《弟子规》等蒙学教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家训内容的平民化适配。《朱柏庐治家格言》在内容选择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将关注点从士大夫的治国理想转向平民的日常生活。其训诫内容高度聚焦于普通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持家方面,强调“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的实用节俭观;在邻里关系上,主张“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的互助精神;在婚嫁观念中,提出“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的务实态度。这些内容完全围绕平民家庭的生存需求展开,与朱熹等士大夫家训关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内容转向具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普通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科举入仕,而是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市井社会中维持家业、处理人际关系。据记载,当时苏州普通市民家庭年收入约30两白银,维持体面生活需要精打细算。朱柏庐的家训正是针对这一现实需求,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活方案。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家训文化的重大转型。它将道德教化从抽象的伦理说教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导,使儒家思想真正融入平民的日常生活。这种“市民实用手册”式的家训,不仅满足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更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平民化进程。
核心治家理念
勤勉持家的实践哲学。《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勤勉持家的核心观念,具体体现在“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句训诫里。它不只是对作息时间的简单规定,更承载着对家庭秩序和个人品德的深层要求。这一观念源自农耕文明的时间伦理,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生存经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其智慧的应用与明清平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清代农书《补农书》记载,江南农户每日劳作长达14小时,“黎明即起”成为他们安排农耕生产、料理家庭事务的行动指南。晨起洒扫不仅是清洁环境的实际操作,更是家庭成员协作分工的开端,在共同打理家事的过程中,责任意识悄然养成,让平凡的日子井井有条,让平民在日常劳作中实现修身。
俭以养德的辩证智慧。此核心观念围绕节俭与适度消费展开,“瓦缶胜金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倡导着朴素务实的生活态度与合理消费的平衡之道。这些话语并非主张极端节俭,而是强调对物力的珍惜与消费的理性。其智慧的应用在明清江南市民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平民们践行着朱柏庐“勤以开源,俭以节流”的辩证观,既不做守着财富却苦了生活的“守财奴”,也坚决抵制“暴殄天物”的奢靡之风,将节俭自然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让平民在物质生活中保持清醒理性,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又培养了节制与自律的品性,实现了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协调发展。
伦理教化的实践路径。这部分包含祭祀与教育两方面的重要观念,祭祀观“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强调对祖先的虔诚缅怀;教育观则体现在“教子要有义方”等表述中,注重通过日常引导实现品德培养。两者共同构成了伦理教化的实践路径,着眼于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与后代的品德塑造,其智慧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平民家庭中,祭祀不仅是仪式,更是凝聚人心、传承家族价值观的纽带,为平民教育后代提供了可效仿的模式。这种智慧的价值在于构建了稳固的家庭伦理共同体,祭祀借助祖先崇拜增强家庭凝聚力,为平民家庭培养品德端正的后代、维系家族延续提供了有效方法,也对社会整体的伦理建设产生着深远影响。
历久弥新的治家智慧
以节俭伦理守护生活本真。“思来处不易”的追问,将日常消费与他人劳动紧密相连。一碗米饭背后是农夫“汗滴禾下土”的耕耘,一寸布料凝结着织女“纤纤擢素手”的辛劳。这种认知会自然生发出对资源的珍惜,不是被迫节衣缩食,而是主动拒绝浪费。饭食吃净、衣物穿旧,在物尽其用中体会来之不易的厚重。“瓦缶胜金玉”的辩证思维更打破了对物质的盲目崇拜:粗瓷碗盏若洁净实用,远胜金玉器皿的浮华;园中小菜若烹饪精心,更比山珍海味动人。这背后是对“需求”与“欲望”的清醒划分。器物的核心价值是“用”而非“炫”,饮食的本质是“养”而非“奢”。它提醒家庭拒绝“为消费而消费”的陷阱,即不必追求名牌服饰,整洁得体便是体面;无需攀比山珍海味,家常便饭自有温情。这种节俭的生活态度,让人们明白真正的富足从不取决于财富多寡,而在于对生活本真的敬畏与珍惜。
以未雨绸缪保障家庭稳定。“未雨绸缪”的实践远比字面含义更丰富。在物质层面,它是粮仓里的储备粮、箱底的应急钱,是“天晴修屋顶”的务实;在能力层面,它是家长掌握的谋生技艺、家庭维系的邻里情谊,是多一手准备的远见。这种智慧拒绝侥幸心理,明白人生总有意外,丰年时不挥霍,才能在歉年有依靠;顺遂时多积累,才能在困境中有退路。“自奉必须俭约”与“宴客切勿流连”是“俭约”,不是吝啬,“不流连”不是失礼,是拒绝因虚荣透支未来。宴席上的攀比、应酬中的铺张,看似是体面,实则是挖家庭根基的隐患。这些“绸缪”之举或许不够“潇洒”,却能让家庭在失业、疾病等风浪来临时,有底气说“不怕”。
以关系准则凝聚家庭共识。家庭关系核心是“以义为利”,用情义维系的纽带,远比金钱更坚韧。对内而言,“分多润寡”打破了“各顾各”的利益壁垒。这种“让利”不是吃亏,而是用包容化解纷争,让亲情在扶持中更深厚。“法肃辞严”并非僵化的等级压迫,而是明确长幼边界的温情智慧。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是传承“孝”的底色;长辈对晚辈的宽厚,是传递“慈”的温度,这种“有规矩的爱”让家庭既有秩序又不失温暖。对外而言,“择婿重贤、娶媳重淑”撕开了婚姻的物质面纱,彩礼再多,不如人品端正;嫁妆再厚,不及勤俭持家。“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将人际交往升华为情义积累。帮人不必求回报,是内心的豁达;受人恩惠记终身,是处世的厚道,这种轻功利、重情义的态度,让家庭在社会关系中始终保有温度。最终,这些智慧启示现今,家庭的力量从不源于财富堆砌,而在于成员能否以伦理为尺,在利益前让一步,在纷争中忍一分,在相处中多一分真心,如此才能让家成为抵御世事风雨的“避风港”。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