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周王分封燕国,使北京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原文明的治理体系中,开始了城市化、华夏化的进程。见证这一关键转变的考古发现便是西周燕国始封地——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地处大石河北岸,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也是发掘时间最长、发掘规模最大、发掘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
城址:彰显中国早期营城建都理念。以往已发现城址的一重城圈,包括北城墙、东西城墙北段及部分护城河。有学者曾认为该城应有外城,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相关的考古证据。经过近年考古工作,在内城的北侧、东侧发现另一道城壕,与内城城墙和护城河的方向几乎一致。根据外城壕的位置和长度估算,城址规模可由原来的60万平方米扩展至100万平方米以上。
外城壕内有堆积10余层,表明其形成的过程十分频繁。壕内还有牛坑及整羊、猪、狗等。这些现象应与周人的祭祀行为有关。各类证据都指向:外城壕的使用年代约为西周早期,在西周中期前废弃。这是对城址年代的新认识。
外城墙位于外城壕南侧、内城墙以北。它的发现完善了琉璃河遗址的城圈结构,突破了学界以往对琉璃河遗址城市格局、规划设计的认知。可以确认:西周燕都的城圈结构并非一重,而是至少存在两重。内外城之间发现了原始瓷片、仿铜陶簋残片、卜骨等高等级遗物,说明内外城之间还应存在重要遗迹。
琉璃河内城外郭的布局反映了中国早期营城建都的理念,城市方向、城圈结构等与中心都邑周原遗址相似,印证了西周初年周王朝“广封诸侯,以藩屏周”这一重要史实,是北京地区作为早期诸侯国政治中心的直接证明,是分封制下中央政府进行边疆治理的有力见证。
夯土:揭示高等级建筑群规模结构。内城内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总面积超过2300平方米,可分为三期。最早的一期为黄色生土夯筑,分块夯筑明显,为集束木棍所夯。第二期可能是扩建行为,为青色黏土与黄色生土交替夯筑,前者可能来源于挖掘水井所获得的生土,证明了大型建筑与周边水井的营建是同时的。最晚的一期夯土版筑现象不明显,夯土包含大量草木灰、红烧土块等,质量明显下降,出土最晚陶片年代为西周中晚期。
建筑基址的正南方和东北方各有一大型井,井深逾10米。井外土圹内的夯土范围近圆形,规模巨大。井口周边有大小鹅卵石铺就的铺石面。井口外东北有柱础;西南有可能为道路包边的南北向立石带;东南有一水池,池底池壁铺有整齐的大块鹅卵石。这些都表明应该有配套的井亭、水池、小路等设施。
大型水井是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与大型建筑共同设计、同时使用。这样的水井在内城内共发现10口,夯土直径均在前所未见的15米以上。它们在城内分散分布,间隔150——250米,可能是一个城市单元的标识性要素,为探索西周城市分区、闾里制度提供了线索。
成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西周封国中揭露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不仅完善了琉璃河遗址的城内布局结构,更为研究西周封国都城的城内构成要素提供了关键材料。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周代城市分布格局整齐,近似于方形或者长方形,以宫为中心形成分区结构营建聚集封闭型城邑。琉璃河作为西周诸侯国都城和燕国始封地,宫殿区居中并成为全城核心的设计同样符合这一原则。
墓葬:探索西周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新发现带墓道大型墓葬,推测为燕侯家族墓地。大型墓葬的形制和排列方式与其他西周封国大型墓葬一致,表明遵循固定礼制下的葬制与葬俗。
墓中青铜器克盉和克罍上的铭文“王曰太保……令克侯于匽……”,证明了琉璃河燕国都城的出现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政治行为,标志着北京地区出现了以周王朝为代表的新的政治势力和文化面貌,成为中国古代分封制这一政治制度的直接物证。作册奂器上的“太保墉燕”铭文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实证了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亲自来到燕地,并在此建都,证明了燕国与中原的密切联系,彰显了燕国在西周早期的重要地位。
相对于贵族墓,平民墓葬更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场景。城北发掘的西周中期小型平民墓地,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绝大多数为成年个体,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多为单鬲或鬲、簋、罐的陶器组合。部分墓葬在腰坑内或在填土中殉狗,有随葬动物左前腿的现象,具有较为浓厚的商文化因素。该片墓地墓主人骨骼的碳氮同位素比值较黄土坡贵族墓葬区显著偏低,与其平民身份相符。
器物:展现多元一体文化交融格局。琉璃河遗址整体体现了以周文化为基底的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在墓葬内涵上,可以明确反映出周文化中以青铜器列鼎制度为代表的礼乐文明,这种分邦建土的行为是早期国家治理的体现。
来自周边的文化辐辏形成了琉璃河遗址多元汇聚的气象。陶器中的姬周文化、殷商文化和土著文化因素共存。青铜器中的车马器、镂空剑鞘、镞头等具有北方草原民族风格,青铜簋等礼器具有中原地区的风格,镂空三角援戈、矛等具有峡江地区的风格,人面形鍚等具有本地的文化风格。
显示阶层分化的用玉制度、甲骨凿刻技术等无不与中原如出一辙。其背后是思想观念的认同和被纳入统一治理体系的表现。《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依次受封”。这段文字表明燕国已融入中原文明的治理体系中。分封制与宗法制,如同西周统治理念的两块基石,使西周走向强盛,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首都博物馆馆长、琉璃河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