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体系,中医药承载着五千年的生命智慧与文化基因。在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举措。全球化背景下,此举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更是关乎民族健康未来的战略选择。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2.7%,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慢性病低龄化趋势日益凸显。系统性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教育体系,既能夯实民族文化自信根基,又能从源头上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蕴含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论治、治未病、整体观等深刻哲学理念,构成了独特的东方生命认知体系。中医药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观念。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向中小学生普及中医健康知识,有助于启蒙其“治未病”理念,从小建立“未病先防”的意识。让学生了解食物寒、热、温、凉的性味,认识“怒伤肝、喜伤心”等“七情”对身体的影响,掌握“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顺应时令的养生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合理膳食、情志调摄及顺应自然节律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中医的“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理念,能引导学生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心互相影响,并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道理,认识到保持身心和谐、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同时,掌握简单实用的中医药保健技能,学会从整体角度看待健康问题,对中小学生成长意义深远。

有助于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历史知识和民俗智慧。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如端午节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冬至吃饺子等,都体现了中医防病养生的智慧。中医“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生命至贵”的精神,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形成对生命的责任感。了解中医药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著作,孙思邈、李时珍、屠呦呦等人物及其在全球健康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学习中医药文化,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习俗背后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关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又能有效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有助于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与思辨能力,拓展知识视野。学习辨识常见中草药、体验简单的穴位按摩、观察舌苔等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动手能力。中医的辨证论治、取象比类等方法论,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整体性、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理解世界和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思考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与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神经免疫网络)可能的联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打破学科壁垒,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中医九种体质因人制宜的调理理念,能让学生理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减少成长中的迷茫。

面向未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仍需相关部门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不断完善体系建设和长效机制,可着重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开发分龄分层教材,小学阶段侧重趣味认知与穴位按摩体验;初中阶段增加基础理论学习与情志调摄内容;高中阶段深化对辨证论治与疾病预防的理解。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中医药高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通过定向培养、专项培训、中医师资格认证等方式,打造一支“懂中医、爱中医”的师资队伍。三是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开发AI驱动的沉浸式、个性化学习系统,通过加强交互性问答和操作提升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利用AI分析学习数据,优化教学内容与策略。建立中医药数字资源库,构建网络传播矩阵,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在线社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分享交流氛围。四是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推广“高校+中小学+医疗机构”协同模式,合作开展“中医名家进校园”活动,定期为学生提供健康讲座和义诊服务。五是加强评估督导与效果追踪。建立中医药文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开发中小学生“健康护照”成长档案,将学生健康素养提升情况纳入学校考核指标体系。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关于生命观、健康观、文化观和世界观的启蒙浸润,也是守护文化根脉的战略举措,更是培育健康新人的时代命题。中医药文化不仅守护青少年当下的身心健康,更赋予他们理解传统、面向未来的智慧与力量。通过文化筑基和健康赋能,能够让中医药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生机,推动中医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使其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密码”。

(作者系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