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也是国际问题研究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接触到的有关耶路撒冷的著述大多是一些学术化的解读,聚焦宗教或族群。英国历史学家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的《耶路撒冷:一部传记史》以拟人的口吻追溯耶路撒冷的历史,呈现了一个神圣与世俗交织、美好与丑恶并存的迷幻世界。这既是一本冲撞心灵、引发思考的历史学大众读物,也是一部高潮迭起、朗朗上口的文学作品。该书出版以后,风靡英国,进而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基辛格曾说:“作者深刻的研究加上其栩栩如生的表达天赋,使得这本书无论是对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将如获珍宝。”2014年,该书的中文版本《耶路撒冷三千年》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推出,至今仍有巨大的读者群。
《耶路撒冷三千年》把耶路撒冷城人格化,着力展现其历史独特性。蒙蒂菲奥里创作这个作品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真正了解这座“两个国家的首都”“三种宗教的圣地”。他写道,耶路撒冷的历史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个贫瘠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之中心,而如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的斗争焦点,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沿阵地,是24小时新闻时代里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兴趣相互交错,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集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耶路撒冷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因为它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圣地,更源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无休无止的争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视耶路撒冷为不可失去之城。蒙蒂菲奥里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历史资料,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了传记史、编年史、考据学的方法,以史实分析与大众言说相结合的表达手段,比较详细地呈现了耶路撒冷上演的大国之间的势力博弈、三大宗教之间的渊源与纷争、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而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耶路撒冷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东这座“世界火药库”的平衡与安宁,从而牵动着整个世界的敏感神经。
在尊重史学传统的前提下,蒙蒂菲奥里以流畅优美的语言搭建了一个广大的舞台,让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有亚伯拉罕、耶稣、穆罕默德;有国王、皇后、诗人、圣贤、征服者。从所罗门王、大卫王、萨拉丁、苏莱曼大帝、克娄巴特拉、尼布甲尼撒、希律王、尼禄到近代的德皇、迪斯累里、马克·吐温、林肯、阿拉伯的劳伦斯及丘吉尔等。除此之外,他的目光还对准了普通的男人、女人,有农民、匠人、罪犯等。一个个逼真的人物形象刻画了耶路撒冷的两面性——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这种悖论性表象使耶路撒冷叙事总是起伏跌宕、喜怒无常。
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蒙蒂菲奥里描写了不同族群的民族情感与宗教习俗。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位英国犹太人,他能够直面历史、肯定巴勒斯坦人的权益。正如他所言,“我的任务是追寻真相,而非在不同宗教的神话间进行裁决”,“任何研究圣经或耶路撒冷的人都必须承认真相的多元性”。蒙蒂菲奥里强调,耶路撒冷是一个拥有“天国”和“人间”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许多人声称耶路撒冷只属于他们,但实际上它属于所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宗教之争、民族之争、文化之争、地缘之争不断。在反复穿梭了历史空间之后,蒙蒂菲奥里在书的结尾处揭示了耶路撒冷的现代困惑与政治僵局,激起了人们对其前途与命运的关切与期待。蒙蒂菲奥里虽然无力为这一世纪难题提供解决方案,但尝试用自己的逻辑与推理,引导读者去反思灾难、鞭笞罪恶、控诉欲望、批判极端、呼唤理性。
《耶路撒冷三千年》之所以广受关注,在于它带着浓烈的情感,以细腻的笔锋再现了世界宗教之城的宏大叙事,启迪人们尊重历史真实、先贤教诲、他者情感以及内心的召唤,并以此为基础去化解心结、追寻包容、实现共生。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耶路撒冷三千年》可以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中东的窗户,启发我们带着中国智慧去感知异域文化、领悟人性之本、思考世界难题。
(作者系郑州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