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肯尼迪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曾撰写和编辑过多本国际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其中《大国的兴衰》最为知名。该书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它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各国在军事与经济领域的综合地位变迁,强调了经济与军事平衡对大国兴衰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作者以这一视角还分析了中国的历史演变,从一个宏大视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的未来走向。
从“停滞”到“复兴”
肯尼迪认为,大国的兴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每个大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和衰落轨迹。他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国兴衰,揭示了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挑战。在他看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是当时世界舞台上的“中心”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经济体量,经济、文化和科技均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对全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中国当时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上逐渐滞后,其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19世纪中叶之后,面对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国由于闭关锁国的政策以及清政府内部腐败的加剧,加上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重创,逐渐失去了世界强国的地位。肯尼迪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部沉沦与复兴交织的篇章。19世纪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直面西方列强的挑战与侵犯。此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内乱和外部压迫,直至20世纪中叶才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独立。20世纪的后20年,中国实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开启了快速复兴之路,为21世纪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全球格局。
中国的战略地位具有天然的复杂性
在肯尼迪看来,中国踏上复兴之路并非坦途,其战略地位具有天然的复杂性。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周边国家众多,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克服地缘复杂条件的关键在于其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在书中,肯尼迪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一论断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生动验证。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深刻的内部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等举措,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飞跃。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对外开放战略同样至关重要。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体系。肯尼迪特别指出,中国经济的壮大本身并不意味着必然对世界秩序构成威胁,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新现实。
除了经济力量,肯尼迪还强调了文化底蕴在支撑国家地位和塑造发展路径中的深远作用。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秩序理念、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这些文化精髓,经过不断地创新发展,能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中国的复兴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长,也是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过程。
世界之变与中国之强
肯尼迪在书中指出,地缘政治重要性和军事实力始终是经济实力的产物,而经济实力始终处于变化中。“主要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相对实力并非恒久不变”,这主要源于不同社会的增长速度差异,以及技术和组织突破带来的相对优势变动。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深刻的多极化演进,其本质是权力分布与规则制定权的再分配过程。这种转变体现在东亚经济纵深的持续拓展,也反映在技术革命对传统霸权优势的消解。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权力坐标的位移并不是一国取代一国的简单线性替代,而是呈现出多维度交织的复杂图景:既有经济重心的东移趋势,也有科技创新引发的规则重构,更有文明对话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这样的世界变局中,中国展现出它的实力与韧性,成为重塑全球格局的重要力量。
肯尼迪认为,在世界大变局中,中国毋庸置疑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和制度支撑。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人道救援等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肯尼迪预言,中国将能够跨越世界历史上的兴衰周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为自身和世界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