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摘要: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启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旗帜,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并科学提出持久战理论,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中国抗战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一、从东北抗联到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的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战斗旗帜。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全中国都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也要求每一位党员充分发挥积极性,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战争中的先锋模范。

除明确表达抗日的立场外,中国共产党还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我们党高度重视抗日义勇军的兴起,虽然处在国民党当局的重兵围剿之下,但仍先后派出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组织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1931年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遣200多名优秀党、团员到各部义勇军中参加领导工作。

由于义勇军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组织,较为分散,且我们党当时受“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思想的影响,未能成为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有效领导力量,东北抗日武装斗争逐渐走向低潮。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坚持东北抗日斗争,必须组建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由此,我们开始组织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1934年,各抗日游击队先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后,陆续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下半年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达到鼎盛,共组建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覆盖当时的北满、南满、东满、吉东70余县的广大地区。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是进入中国抗日战场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的英雄部队。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有效牵制了日本关东军大部分兵力,严重扰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部署,迟滞了日本实施全面侵华战争和“北进”入侵苏联的计划。

在长期的抗战中,东北抗联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挨冻受饿,面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最恶劣条件和最残酷斗争环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里与数十万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救亡图存、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怕牺牲精神;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揭示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规律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反抗,进行反侵略。那么,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认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进程及其他相关基本问题?这些是摆在当时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反侵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这是当时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但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揭示了持久战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规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开展对日作战。1932年,日本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人民越发认识到对日作战的紧迫性。很多人提出要坚持持久的对日作战,当时的报纸刊物上也都刊载了大量论述持久作战的文章。

中国共产党真正揭示了抗日战争持久性的基本规律。而且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指出,战争的持久战,战役的速决战,反对战役持久战,反对“拼消耗”。此时我们党已经明确认识到对日作战虽然是长期的,但每一次具体战役要速战速决,因为我们消耗不起。1936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出了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方针。1937年7月,周恩来同志在《对日作战刍议》中指出,全民族抗战要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动员,其中经济动员要支持长期的对日抗战。朱德同志在《实行对日抗战》中也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

1937年8月,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召开的最高国防会议。会议期间,中共代表提出《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该方案在分析中日两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的战争。该方案还提出七项对日作战的具体原则,并强调只有在上述作战原则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战的有效方法和消灭敌人取得抗战胜利的手段。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给国民政府的文件中已经明确将持久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的基本方针。

1938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怎样进行持久抗战》一文中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具体办法:巩固前线、建设新的军备、建立军事工业、发展敌人占领地区的广大游击战争、进行广大的征募兵役运动、巩固后方、加强国防机构、运用国际的有利条件。

从1935年到1938年,党内对持久战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系统分析并陈述了持久战的基本问题,揭示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战争的进程,分析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及如何取得最终胜利。《论持久战》一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更加完整,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发展阶段的揭示和把握,坚定了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念,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路线图。

(三)中国共产党找到并动员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认为,凝聚夺取抗战胜利的力量,核心在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个宣言对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并调整了部分不适应抗日要求的政策。瓦窑堡会议后,在中共的推动下,西北地区首先实现抗日力量的联合。193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首次公开将国民党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象。5月5日,中共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指出,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本当集中全力消灭蒋氏拦阻抗日去路的部队,以达到对日直接作战之目的。但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一再考虑,认为国难当前,双方决战,不论胜负属谁,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而为日本帝国主义所称快。因此,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保存国防实力,以利于迅速进行抗日战争,为了坚决履行我们每次向国人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促进蒋介石及其部下爱国军人们的最后觉悟,故虽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仍然将人民抗日先锋军撤回黄河西岸,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指导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共处理国内矛盾的主导原则。面对日本侵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尖锐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自身政策主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抗日力量的团结,这就克服了国民党武力“安内”的缺陷。同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动员了中华民族一切抗日力量,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条件之一。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